《午夜巴黎》伍迪艾伦的黄金时代

现实总是有太多的问题,而过去则在想象构建中多了些浪漫主义。

午夜巴黎》一部有趣的影片,伍迪·艾伦在影片开始就以巴黎旅游局般的视角,将巴黎街头诸多景观静态的展现出来,非常漂亮。接着又以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之旅,将巴黎的文化和艺术动态的呈现,让人爱上富于生命力的艺术巴黎。伍迪·艾伦近几年的片中常在欧洲转悠,但是伦敦、巴塞罗那都更像一个故事的背景,《午夜巴黎》不同,这座城市就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象征着一个又一个逝去的时代,城市还不变的在那里,等待着人们去游览去体会,去无意识的创造这个城市新的回忆。

“如果你留在这里,这里就变成你的现在;不久以后,你就会开始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这才是现实,不尽如人意;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尽如人意的。”

谁也不曾料到,《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会成为伍迪·艾伦一生中最卖座的影片,是同系列的上一部作品《午夜巴塞罗那》的两倍,超过了几十年前的代表作《曼哈顿》和《安妮霍尔》,也刷新了个人最卖座的纪录(1986年的《汉娜姐妹》)。

《午夜巴黎》在美国的热卖,已不仅仅是艾伦一个人的事情了,对于关系微妙的法美两国来说,这部承载了大量精英理想和思维方式影片,更像是对一种文化的传播现象。在一些巴黎人眼中,伍迪·艾伦的“巴黎”依然是美国人眼中的巴黎,所有的印象都是先入为主的,服从于人所熟知的随笔和回忆录的,甚至是有些主观的“陈词滥调”的。但艾伦的确是传递出了巴黎在所谓“爵士年代”的风情,这份美,若换做一个法国导演,就少了那种旁观者的距离感和审慎魅力。“法国文化已死”是前些年《时代》周刊抛出的梭镖,扎到了法国人的痛处,可是骨子里,今天的美国中产阶级还是向往着“巴黎梦”。哪怕这是一幅脱离现实的印象派绘画,是海明威笔下“流动的盛宴”的残缺倒影,是另一部奇幻的《开罗紫玫瑰》,也足以让吉尔这样的美国小文青神魂颠倒,在桥上谦卑地另觅方向。

票房当然离不开索尼娱乐在北美的成功营销,从以纽约和洛杉矶为腹地的点映,到后来铺展到全美1038家影院,许多从未放过艾伦作品的影院,这次也都为“巴黎”留出空间。影评人的口碑也的确推动了六七月份的上座率,“打败暑期大片”成了媒体的罕见褒词。至于明年的奥斯卡,反正他早就不在乎了。和前面的“伦敦三部曲”相比,《午夜巴黎》少了些黑色,多了些怀旧。当然这种知识分子的怀旧多少有些卖弄的味道,需要足够的文艺储备才能引发共鸣,会心一笑。可以感觉得出,影片中身为编剧的吉尔,对于同去巴黎的女友和岳父母是心存“不屑”的,伍迪·艾伦又趁机嘲讽了当代美国人的肤浅。但当吉尔置身于海明威、菲兹杰拉德、达利、布努埃尔和艾略特这类“伟人”面前时,他又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藏拙。可以说吉尔就是艾伦本人的青年化身,他穿越到1920年代,不过是想回到自己的创作初期,重寻勇气和自信。午夜下的热情粉丝,满心是陶醉的情怀,倨恭之间还有一点点自嘲。吉尔就像是个穿越梦境的灰姑娘,只有坐上午夜的老爷车才能点亮自身的光彩。当那些二十世纪名人粉墨登场时,他们也不过是灯红酒绿中的同龄人,观众们可以在影片中切身体会,文青也是最普通的孤独者,需要同类的相互认可。在自负的吉尔看来,当代的评论家如保罗,根本不够格;一旦到了海明威面前他又变得自谦和萌动,这种微妙的心态在《午夜巴黎》中随处可见,不经意间用艾伦式的妙语点评出来,“笑果”自然是好莱坞大片永远达不到的。

“巴黎印象”原本是用滥了的标签,艾伦只用了开头一组“明信片”镜头,就勾勒了出来。背景音乐的贴切,甚至超过了法国电影。至于在今天的巴黎,“文化气质”还剩几何,伍迪·艾伦不置可否。“导游”卡拉·布吕尼的拘谨,她那句“爱两个人”台词的稚嫩,丝毫解不了小布尔乔亚的惑。科斯托尔和歌迪亚的表演实在是太过抢眼,海明威的“霸气外露”正好衬托出了威尔逊的唯唯诺诺。他更需要阿德里亚娜这样的女人,柔情、聪慧、性感,能同莫迪利亚尼、毕加索一起为之倾倒,吉尔恨不得多穿越几次,从“爵士年代”到“美好时代”,甚至是更为奢华的路易十四时期,体验生命的无限可能性。毫无疑问,《午夜巴黎》是一部专属于知识分子的电影,它巧妙地剖开了他们的灵魂,再装入到幻想的躯壳里,扔到巴黎小巷去游荡,能卖得如此票房,完全就是捡到皮夹子了。

午夜的巴黎,时空交错,亡灵悉至。

在虚无主义者和怀疑论者伍迪艾伦的手里,时间是可以反复折叠打开的。只要你站在巴黎街头等待一场细雨,或者跳上一辆极度不安分的汽车,你就会逃离这个成规陋俗压迫的世界,成为一条漏网之鱼。

1920年代的巴黎,想象力横流、人性的亮处和暗处频繁闪烁。那是一个以探索自我为乐的“流动的盛宴”。吉尔在《午夜巴黎》、在伍迪艾伦的时间轴上貌似一个发达资本主义的抒情诗人,可他踏入发黄的、老旧的巴黎酒馆,又丧失了本雅明式的孤僻和隔离,在由知识和想象筑成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吉尔是生活在纽约的伍迪艾伦的分身,对现实颇多微词,独立、坚持不懈地思考自我、死亡,每周会在曼哈顿某个爵士酒吧里演奏单簧管。这支单簧管就是伍迪与吉尔共享的时光机,就是电影里巴黎街头突兀驶来的汽车。

伍迪艾伦不避世,他并非帮助我们寻找一条充满魅力的避世之道,《午夜巴黎》像他一贯的态度,美丑沆瀣一气,我们对此只能喜忧参半、略带嘲讽。

男主演吉尔的巴黎之行,需仰仗他准岳父的跨国并购生意,他能够身处巴黎是国际资本游戏的附带结果,就像吉尔和好莱坞的关系。吉尔是一个自我没有充分实现的符号,他身份的模糊(一个写作者,可是没有作品)导致了他在现实世界中话语权的丧失。他的未婚妻一再试图剥夺他在语言上的自主权,吉尔每次试图用自己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描述主流社会,都会遭到未婚妻的一再阻挠,因为在不可一世的上流社会的大堂和庭院,对美国政治、对罗丹大放厥词,都是不合时宜的。

就算吉尔和女友已经形成一种未婚的社会契约关系,这并不能保证他们的关系牢不可破。保罗的闯入加剧了这种不稳定性,因为保罗可以对艺术如数家珍,并且不是以蹭吃蹭住的方式来到这个18000欧元一把椅子的巴黎。保罗有大学的邀约,可以堂而皇之进入知识的谱系,而吉尔只是一个影子般的无名小卒。

作为一个不愿过分迎合当代主流世界的写作者、文艺爱好者、不成气候的抒情诗人,吉尔解决自己身份焦虑的办法非常伍迪艾伦——他变成了一个现代社会的轻度精神分裂症患者。他转身进入上世纪20年代的巴黎,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斯坦因、布努埃尔鱼贯而来。在灿若繁星的巴黎,在那些圣日耳曼的小酒馆里,吉尔如鱼得水,他的小说海明威读过,斯坦因读过。吉尔再也不是那个不可示人的写作者,那个身份不能确立的、没有语言果实的模糊之人。并且,作为“流动的盛宴”的列席者,吉尔获得了充分的轶事和想象,这可以让他在毕加索《沐浴者》面前来一番如数家珍的精彩表演,然后志得意满地离场。吉尔的未婚妻以一种非比寻常的眼光望着他,这是惟一一次,吉尔在一个向后张望、充满虚构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

“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停留巴黎,那么你的余生无论去往哪里,巴黎永远会与你在一起,因为它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海明威给了巴黎一个标准,印象主义式的标准,那是才华横溢的巴黎,如影随形,但我们每次调动巴黎的方法都不同。电影开头长达3分钟的明信片式铺陈,不厌其烦地表达了一种对巴黎的挚爱,相比这些甜美的景致,伍迪对星级酒店的高级餐厅、红酒品鉴会,欧式家具店可就没有这么宽厚包容了。在伍迪艾伦的价值体系里,一个物质、刻板、有秩序和阶级的巴黎当然比不上一个超现实的巴黎,烟酒、爱以及所有的舞蹈都在叙述的愁肠里闪闪发光。

伍迪艾伦貌似在和现实玩一个避实就虚的游戏:你没有未婚妻,依然找得到巴黎雨中的浪漫,你不会生不逢时,也不会别无选择。你可以在白日梦的碎片中借着巴黎刚好可以用来行走的雨,找到一个可以和你一起,在大街上被淋湿的女人。

《午夜巴黎》台词:

“一部作品的优秀源于它的真实。战争让人越发真实,在烂泥中死去并不可歌可泣,除非你是高雅而从容地死去;那样的死亡不仅崇高而且无畏。”(24:31)

“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个人都怕死。”
“我懂,我懂。”
“你曾和一个真正美妙的女人做过爱吗?”
“其实,我的未婚妻就挺性感的。”
“那你跟她缠绵时,能否感受到真切的似火激情?甚至有那么一瞬间,让你忘记死亡的恐惧?”
“没有,从未有过。”
“我相信真爱可以使人忘却死亡。胆小怯弱的人或是不去爱,或是不会爱,其实都是一样的。而如果一位勇敢之士,敢于直面死神的面庞……那是因为他们充满激情的爱,驱散了脑中对死亡的恐惧;当然,这份恐惧终会回归,只有真正美妙的性爱能让你再次忘却它。”(34:54)

“商店的名字叫‘过去时日’,那里的商品都蕴藏着回忆,在一个年代曾被视为俗物甚至低劣的东西,经过岁月的洗礼之后,也不可思议地变得弥足珍贵,与众不同。”(37:21)

“毕加索认为,女人不是用来睡的就是用来画的。”(49:24)

“有时候我想,有谁能创作出能和这伟大的城市相媲美的书、油画、交响乐或者雕塑?不可能;因为你看看四周,每一条街、每一条大道都是其独有的艺术形态,而当你想到在这个阴冷、暴力、毫无意义的宇宙之中有巴黎的存在,有这些灯光……从太空深处,你能看见这些灯光、咖啡馆、歌舞升平的人们,就我所知,巴黎是宇宙中最性感的地方。”(51:27)

“你那悲伤的双眼,你饱满的双唇,在灼热的沙滩上融化,流下一滴清泪;在你的泪中,现出另外一张面容,耶稣的面容。”(55:43)

“一个男人爱上了另一个时空的女人,我看到了一幅画。”
“我想象出一部电影。”
“我看这是个无解之题。”
“我看到,一只犀牛。”(57:52)

“我们都恐惧死亡,质疑自己在世间的位置。作家笔下的工作是决不能屈服于绝望,而是要帮读者找到空虚生活中的寄托。”(62:01)

“一群人出席一场相当正式的晚宴。晚宴结束后,他们想离开房间,却走不了。”
“为什么走不了?”
“他们似乎就是无法迈出房门。”
“但是,为什么?”
“他们被迫待在一起时,文明的虚伪面具迅速褪去,只剩下他们的本质──动物。”
“但我还是不明白,他们干嘛不直接走出房间呢?”
“我是说试想(一下这样的场景)。谁知道呢?也许某天刮胡子时,这会激发你的想象。”
“我还是不明白,是什么把他们困在屋子里?”(73:29)

“刚才(接吻)那一瞬间,我仿佛觉得我是永生的。”
“但你看上去如此悲伤。”
“因为生活太神秘了。”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时代,瞬息万变,世事喧嚣复杂。”(74:46)

“如果你留在这里,这里就变成你的现在;不久以后,你就会开始想象另一个时代才是黄金时代。这才是现实,不尽如人意;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不尽如人意的。”(82:46)

格格物
喜欢,就收藏到自己的地盘吧:

我要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