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ka:简单普通的生活哲学
“你知道的。我们每天都在大房子里进进出出,与很多人一起共事,我像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箱子里面,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这使我感到厌倦。而杂货,就像是为我的生活开了一扇窗。”
“现在,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许多被叫做Zakka的事物。正如杂字所言,这些事物通常无法分类,经常会发生变化,显得很混杂。然而在这里面,被定义为 zakka 的这一类事物,代表着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的新的生活习惯。Zakka提供给你多种选择,根据你自己的喜好,你可以很方便地买到这些小东西。Zakka的存在,是现代人的生活空间里,必不可少的。”
Zakka(源自日语的“zak-ka”(杂货)或“各种物品”),是一种从日本流传到整个亚洲的时尚设计现象。
这个词包含能改善家居、生活以及形象的各种事物。Zakka可以是日本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商品,也指现代手工艺品。Zakka还被形容为“从普通和世俗中看到智慧的艺术” 。Zakka的兴趣可以被看作是消费潮流中的又一个潮流,但它也触及到了自我表达和精神的问题。
最早Zakka指的其实就是我们一般所熟知的日常用品,举凡食衣住行等民生用品都被归类在内,但在20多年前,日本VANTAN职业学校曾经为了“ZAKKA”做出更进一步的定义,VANTAN认为,那些日常用品应该是归为“道具”,而“杂货”指的应该是具有提升生活质量功能的“道具”,举例来说,一个5元的纸杯和一个从百货公司买来的三百块的马克杯有什么差别?两个都可以装水,为何要花300元去买一个马克杯呢?因为纸杯只是“道具”,提供的仅仅只是它的装水的“功能”,但这个300元的马克杯呢?不但能够装水,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质量上的需求以及视觉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更进一步的说,“人们想要马克杯的心情”所多付出的这295元价差,正是人们想要提升生活质量所愿意付出的代价,这也就杂货的价值所在。
一家精致的店铺,Zakka似乎扮演着重要角色,每个小角落总是布置得那么赏心悦目,令人露出幸福的笑容。杂货或许只是小小的附件,却能够在空间里或者生活轨迹里发挥立即而超值的点睛效果。在杂货店里,各种家居用品都买的到,很多都是店主亲自制作的。也有不少专业设计人士已经不断地在尝试杂货的设计与制作。
Zakka又被形象地诠释为”好玩杂货”,它对生活小物进行极具创意的再设计,使生活变得奇趣可爱。随着日韩风暴的来临,Zakka这一名词就率先融入到了台湾、香港的生活文化里,这在当时的大陆市场还非常少,但是无印良品的出现无疑刮起了第一波大陆杂货风。
或者换个说法,各种等级的生活用品都可以被称之为杂货,但只有经过仔细设计、通过扎实工艺制作出来的那些,才可以被称作Zakka。你可以看到从零售店到杂志等各种各样的场合提起这个词,其中不乏如奢侈品店一般的精巧店铺,里面销售的也不过是黄油刀、雨伞、勺子、手帕等日常用品。著名的中川政七老铺,就是这一行的典型代表。
可以说,Zakka这个词在推崇它的地区有了更为深层的含义,它所指向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物品本身。
那么,zakka 到底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zakka在日本的普及,主要有两个契机,一个是明治维新时期的开放政策,另一个,则是昭和时代的民艺运动的兴起。
17世纪初,荷兰在日本长崎建立了贸易据点,垄断了与日本的贸易,这个时候起,各种各样的舶来品来到了日本,吹玻璃和玻璃切割等技术也输入到了日本。日本的工艺制品开始迈向了一个新的时代。
明治维新时期,逐步促成了日本人对工业标准的认识。到了 1920 年左右,日本开始探索现代设计。这个时期包豪斯思潮传入日本,藏田周忠、丰口克平等人创立了型而工房,旨在把工艺品设计标准规格化,并且实现大量生产,向大众普及。
在日本逐渐国际化的同时,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充斥了日本人的生活。其对立面,倡导民艺的运动开始萌芽。1926 年,柳宗悦、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等人联名发表了《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旨书》。1936 年,创办日本民艺馆。
作为“民艺”一词的创造者,柳宗悦这样解释它的含义:
民艺,简单说来,就是普通民众日常所用的器具杂货。——《民艺的意味》
不过更重要的是,柳宗悦强调民艺是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机械生产的对立面上的。他认为,民艺是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只有建立在手工基础之上的日常器具,才能被称作民艺——你很容易把这些描述和如今被频频提起的“匠心”、“职人”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它们的确有相当多的关联。
在柳宗悦看来,民艺是一种精神修养,日本作为一个手工业之国,为了延续日本的传统之美,必须重视民艺、发展手工业。民艺的衰落即工艺的衰落,而工艺衰落之后,必然带来审美的退后。
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日本全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日本人开始重新审视工艺和艺术的界限。“民艺”作为工艺和艺术的结合,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1950年代开始,机械化时代使得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在这种背景之下,日本开始进一步审视手工艺品的价值。设置日本手作协会,工业设计师秋冈芳夫等人在日本宣扬手作文化,并设立了多个手工工作室扶持更多的手工艺人。
如果你最近有看日本晨间剧《当家姐姐》的话,应该对大桥镇子的生平不会陌生。
大桥镇子在 1948 年创办了杂志《生活手帖》,在 1954 年,开始连载对市面上流通的生活用品进行分析测评的文章,判定哪些生活用品才是消费者真正所需要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并且逐渐在日本社会形成了对生活用品的批判之风。
在《生活手贴》之后,越来越多的同类日本杂志涌现。这些杂志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教你如何更好地生活。其中穿插了大量的关于生活杂货的推荐信息,似乎拥有了这些东西,你就可以have a better life。由此,对日常生活杂货的重视,也成为了日本人的普遍共识。
商业化的成功,是 zakka 之风盛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问起日式设计,可能你脑海中第一个闪现出来的词就是“简单”。日式极简设计得到大面积的推广,还得感谢无印良品(值得一提的是,zakka 展的策展人之一深泽直人,就是无印良品株式会社的创意总监)。但是在日本本土,除了无印良品之外销售日常生活杂货的零售商不胜枚举。
其中一个为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去过日本的中国消费者)所知的,就是 Loft。它通常在市中心开始巨大的商场,里面的商品尽可能满足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从化妆品到家具,手帐到服装,Loft有多达100多个分类的商品,近5000 多名正式员工,全国店铺的月销售总额高达 1000 亿日元。
如果要说Loft和无印良品的区别,就是前者兼容并蓄,更像个买手店,风格也不尽相同;而无印良品的商品有统一的美学,它们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这样即便是设计生活杂货,也在表达统一的生活理念。
Loft作为一个杂货专门店的成功,也证实了zakka拥有的广大的消费群体,同时可以看到,zakka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了大众的追捧。
如你所见,zakka 的发展史就像是一部社会生活的变迁史。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之时,我们有更多去探访更大世界的可能。当生活选择日渐丰富的时候,人们开始重视内心,关注一种细碎的平常,因为其中隐藏着更隐秘的“自我”。
换句话说,zakka 所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总希望在各种奔忙之中有一些慰籍,比如你每天随手端起的一个水杯,不仅仅可以喝到水,还可以让你感到开心——这也许就是Zakka的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