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CCTV高清纪录片
“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人与食物有着感性、复杂、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我们试图通过美食向世界展示一个变化的、现实的中国。”陈晓卿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高清在线播放>>>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高清在线播放>>>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高清在线播放>>>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
《舌尖上的中国》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高清在线播放>>>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高清在线播放>>>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8000年来的修炼。本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舌尖上的中国》第六集:五味的调和 高清在线播放>>>每一种美食,经过中国人的精心烹饪制作,呈现了不同的味型与气质。本集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10个故事,涉及川、鲁、粤、淮扬四大基础菜系和新疆、云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烹饪文化,讲述当下中国人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高清在线播放>>>以餐桌上的美食为出发点,继而将视线投向生产出各种美食原材的广袤田野,探究美食的来源,它们是如何被人类以各种方式培育出来,并突出体现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一集在呈现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讲述了中国人为了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旁白:
1,厨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与火的艺术。说穿了,无非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因为土地对人类的无私给予,因为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所以,厨房的终极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2,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3,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从古到今,这个农耕民族精心使用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获取食物的活动和非凡智慧,无处不在。
4,“鲜”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觉体验。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阐释“鲜味”的全部涵义。然而所谓阐释,并不重在定义,更多的还是感受。“鲜”既在“五味”之内,又超越了“五味”,成为中国饮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种境界。
5,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找寻对中国美食认同的交集点: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组合和嫁接,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天南地北之间的变化,这部纪录片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已经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
《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真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
舌尖上的中国文案:
该片的宣传负责人表示这个文案是经过陈晓卿一遍又一遍的删改最终成型。《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创作,事实上也是使用了国际纪录片的基本创作习惯。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就大量采用了这样的叙述方式,比如说第一集中的“鱼把头”已经70多岁了,他这次带领大家到冰面上捕鱼,他到底能不能打到鱼呢?正当观众看着渔网被慢慢拉上来的时候,此时镜头一转又跳到其他地方,这就给观众造成了一个悬念,要接着把后面的故事看完。魏克然还说:“先要有想法,然后再要有图片,最后是文本,就像DNA曲折的螺旋上升。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怎样曲折你的故事。这才是最关键的!这一点实际上和电影制作类似,你所做的是把好莱坞和新闻进行混合,或者说是平衡。就像中国的‘阴阳’。”
《舌尖上的中国》它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其投资和制作水准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方面是它并不是单纯只讲述美食的纪录片,它是把美食当做一个媒介,通过这个普通的媒介找到与这个媒介相关的、能够令大众热情讨论的东西。比如说传统价值观、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哲学思考,都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片子表达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过程
《舌尖上的中国》高清剧照 松茸采摘
《舌尖上的中国》人·食·生活
2012年5月14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登陆央视一套晚间档,这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为主的纪录片,然而与传统纪录片不同的是,光影之间,除去视觉的饕餮盛宴,和谐成为贯穿影片的主线情感。
在开播之前,对于这套纪录片已有耳闻,然而更多的是对其“吃货圣经”的联想,吃什么?去哪儿吃?怎么吃?一系列的猜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基本格调,抱着这种“借问酒家何处有”的态度守在电视机前,收获的却不只是“杏花村”而是一片令人感动的“桃花源”。
与传统的美食节目不同,《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大范围的跳动,地域与地域之间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材料与材料之间的不同,中间穿插这一个个真实饱满的小故事,从架构上摆脱了传统国产纪录片说教科普的套路,通过镜头直接的吸引观众对于饮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与关注。
世界上最大的火锅
吃·做·传承
作为一部以饮食文化为出发点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主观上并没有跳出“吃”这个传统概念,然而分类上却更具备包容性。拓宽思路,打破以往饮食类节目、影片的区域菜系式的划分,转而从不同的文化起点入手,目前已播放的三集中,分别使用了,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主题,让每一集的涵盖领域更为广阔,从查干湖捕鱼到南海渔夫,从山东烙饼到新疆烤馕,从卤水豆腐到过桥米线,宏观的领域跨度更能体现出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恐怕是很多国人幼年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句古诗。而《舌尖上的中国》开篇第一集,就是从食材的采集入手,一定程度上所体现出平时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等基本食材背后采集者艰辛的一面。这个出发点与几代人所继承下来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舌尖上的中国》其实从文化角度所探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传统、传承、劳动、收获,艰辛之余也包含着一种警醒。工手挖掘莲藕、2小时采集时限竹笋、一公里一个的松茸,和仅剩下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在“吃”主题不变的前提下,生活的艰辛和传统的消亡成为隐含在背后的一种危机感,此刻“舌尖”犹如“刀尖”一般刺激着观众对食物和饮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
另外一个层面上《舌尖上的中国》将饮食文化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受到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影片中所描写的“食物”并不仅仅是果腹基础欲望的代表,从文化起步逐渐的晋升到一种精神高度,五谷的排序、地域的影响、宗教的变迁,食物成为见证中华千年文明演变的重要一环。
人·家·生活
人,成为这部描写中华饮食文化的纪录片最重要的载体,摆脱了大厨名店的束缚,《舌尖上的中国》将焦点集中在普通人身上,渔民、农民、山民、牧民,一个个鲜活平实的个体真实的表达了“吃”文化的普及和重要性。年俗、民俗、习俗成为引领和区分是文化重要的符号,而这个符号也烙印在每个观众心中,这正是纪录片所引发的另一种共鸣。除了人外,更重要的一环就是家庭。多数分支故事讲整体的环境定格在家庭这个概念上。温馨、感动、祥和成为影片洋溢的主要情感,这也正是如今国内整体环境下对传统回归的呼唤。
随着经济的发展,“漂”成为现代人普遍的一种认知,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家庭观渐渐淡薄的同时“吃”似乎也成为了一种敷衍和应酬的表现。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正是打破了这种束缚,将吃回归到家庭和母亲,画面上那一张张充满皱纹的脸,一双双粗糙但饱满的大手,无疑不是对“漂”一族的一种灵魂冲击和亲情召唤。影片第二集当看到北方人年夜饭齐家团聚包饺子的画面时,一种思念油然而生,画满散播出来的温暖气息让我无法挪开视线。相信那一集中,单凭南腔北调的年夜饭抓住了不少观众的心。
除了家庭之外,影片更通过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别表达出一种本质,生活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但这种表达方式乐观积极,辛劳而知足。陕北的饽饽商贩、查干湖的捕鱼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兰州的拉面师傅,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充满了浓郁朴实的气息,不打大厨、传人、老字号招牌,将吃回归到基础生存需求的层面之余,体现出平凡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坚持,普世价值观就犹如厨房中氤氲的蒸汽一般袅袅的灌输和温暖着电视机前的观众。尤其是每一集结束的部分,当集中每个个体或家庭的连环闪回,终将画面定格在一个个笑容之间,乐观和谐之美温暖湿润着深夜的心和眼球。
《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好看,除去纪录片本身的特点和优良的拍摄质量之外,更代表了全国观众的期待。在这个食品安全问题成公众焦点的关键时刻,重提、普及传统饮食文化,呼唤并倡导善良诚实的传统价值观非常关键。毕竟民以食为天,当公众将“吃什么”的生活重心转移扭曲为“不能吃什么”的时候,就是几千年饮食文化的颠覆和消亡。
附录:
舌尖上的中国菜名中英文翻译:
莲藕排骨汤:lotus root and rip soup
鱼头泡饼: bread soaked in fish head soup
炸藕夹: deep-fried lotus root sandwich
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
烤松茸:roasted matsutake
油焖春笋:braised bamboo shoot
酸菜鱼:boiled fish with pickled cabbage and chili
香煎马鲛鱼:decocted mackerel
酸辣藕丁:hot and sour lotus root
葱油椒盐花卷:steamed twisted rolls with scallion and spicy salt
馒头:steamed bread
干炒牛河:stir-fried rice noodles with beef
腊汁肉夹馍:Chinese hamburger
羊肉泡馍:pita bread soaked in lamb soup
兰州拉面:Lanzhou hand-pulled noodles
岐山臊子面:Qishan minced noodles
端午粽子:zongzi
青菜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vegetables
毛蟹炒年糕:rice cake stir-fried with crabs
扁豆焖面:braised noodles with lentil
山西焖面:Shanxi braised noodles
清明团子:sweet green rice ball
鲜虾云吞面:won ton noodle with shrimps
大煮干丝:raised shredded chicken with ham and dried tofu
豆腐脑:tofu curd
香炸奶豆腐:fried dried milk cake
蒙古奶茶:Mongolia milky tea
炸乳扇:fried dairy fan
烤羊排:baked lamp chop
红烧毛豆腐:stinky tofu braised in soy sauce
绍兴醉鸡:Shouxing chicken in wine
酸菜白肉:pickled Chinese cabbage with plain boiled pork
酸菜饺子:dumpling of pickled Chinese cabbage
《舌尖上的中国》菜品全攻略:
[请保留:后时代 http://www.houshid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