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史:50年代的萌芽

中国动漫历史:50年代的萌芽

中国美术电影始于二十年代初,“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了中国最早一批动画片,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长片《铁扇公主》。由于无人投资于1942年后中断了。四十年代初,钱家骏等在重庆也摄制动画短片《农家乐》,但也未获发展。

新中国美术电影于1947年开始摄制,在东北解放区兴山镇先后产生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和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难能可贵,为新中国美术电影的发展揭开序幕。

1949年专门摄制美术片的机构-美术片组在长春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漫画家特伟和画家靳夕为主要领导人。1950年迁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部分。随着人员的不断扩大,1957年建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特伟任厂长,从建组时十几人发展到二百多人。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参加这一工作。从此,美术电影就以上海为基地,迅速繁荣发展。

五十年代前期(1950-1956)是它的成长阶段,艺术人员的增加,带来创作的发展。通过制片实践又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艺术、技术人才,为美术电影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阶段中,摄制了一批优秀影片,如动画片《好朋友》、《乌鸦为什么是黑的》、《骄傲的将军》、木偶片《机智的山羊》、《神笔》等。尤其《骄傲的将军》和《神笔》,在探索民族风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实验。在技术方面也有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摄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梦》,是首次采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术,1955年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也获得成功。从此,美术片进入了彩色片时期。

建厂以后到“十年动乱”前(1957-1966)是美术电影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民族风格更为成熟和完美,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是中国美术电影历史上最优秀的作品,在国内外声誉鹊起。周恩来总理生前指出:美术电影部门在中国电影事业中,是具有独特风格的比较优秀的部门。1958年增添了一个新的品种-剪纸片,第一部作品《猪八戒吃西瓜》一举成功。由于它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受到好评,开辟了发展剪纸片艺术的新路。1960年创造了水墨动画片,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这两部影片因此获得极大成功。它们以优美的画面和诗的意境,使动画艺术进入更高的审美境界,令人耳目一新,是动画史上的一个创举,它的成就在国内外引人瞩目。

兰菽新发——50年代,中国动画迎来初步发展

解放后,中国动画还没有确立自己的风格,于是,他们开始从苏联那里“取经”。走出模仿危机后,中国的动画片自觉地开始了民族风格道路的探寻。

谢谢小花猫(1950)

谢谢小花猫

那个时候,还没有特效技术、数字电影,题目和字幕就用这样硕大的字宣泄着那个时代的纯朴
 
新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本片编剧是儿童文学家金近,他在这部黑白动画片中,特意为鸡大嫂写了一首朗朗上口的《生蛋歌》:咯咯咯咯,咯咯咯咯,生个大鸡蛋,想想真快乐。大鸡蛋,大蛋壳,孵出小鸡来,就会叫咯咯。为《鸡蛋歌》作曲的黄淮,后来曾为著名导演谢晋的故事影片《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作曲,她所创作的影片插曲随着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影片而流传后世。
 
小猫钓鱼(1952)

小猫钓鱼

这部片中的角色设计很有意思,小猫们着普通的农民装束,透着浓郁的革命气息。

方明在中国导演的最后一部动画。本片导演方明的日文名字是持永只仁,他原本是工式“满映”人员,也是日共左派人士,在我党影响下加入东影工作。他一生对东影美术片与上海美术片的创作生产倾注了极大的热忱。

神笔马良(1955)

神笔马良

马良的那一支笔,曾被多少小朋友羡慕,做梦也想拥有一只。如今,当年的小朋友却再也寻不到童年的梦。

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开山之作之一,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神笔》在探索民族民俗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对美术片的民族化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细致的美工,诚意的制作,深刻而又易懂的道理蕴含其中。

骄傲的将军(1956)

骄傲的将军

飘逸的造型、流畅的线条、大气的色彩,无一不另人叹为观止

动画电影“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之一。本片的编剧是大名鼎鼎的漫画家华君武,导演是特伟。曾经和金嗓子周璇合作过的著名作曲家陈歌辛应聘为影片作曲。该片在创作上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

骄傲的将军2

《骄傲的将军》在场景安排上强调舞台感和空间感,颇有特色。将军府的亭台楼榭,百官祝寿、美女献舞的厅堂富丽堂皇、色彩浓重,宛然戏剧大幕乍启。而村野小童玩耍的茅草屋,将军与平民比试箭法的水面则清新自然,恰似微风拂面,芦絮片片、稻香阵阵。

猪八戒吃西瓜(1958)

猪八戒吃西瓜

八戒和悟空的形象极具喜感

中国第一部剪纸影片。编剧包蕾,导演万古蟾,摄影陈正鸿,1958年9月美影摄制完成。影片取材于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片中对猪八戒的刻画尤为精彩,贪婪的吃相和笨拙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

济公斗蟋蟀(1958)

济公斗蟋蟀

“走走走,游游游!”

由上美影制作的经典的剪纸动画片,讲述的是济公搞鬼,蟋蟀斗败大公鸡,张狂公子遭报应,赔了屋子又短命,大快人心的因果报故事。中国美术独创的剪纸动画,制作精良,画面色彩丰富,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耐人回味。

影片中将中国的剪纸艺术和中国的水彩画巧妙的结合,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在人物动作设计上,虽然没有《大闹天宫》流畅,但是巧妙的借鉴了皮影戏中的动作姿态,体现了另一种民间艺术,别具风格。

过猴山(1958)

过猴山

中国动画绝对不缺技术,缺的是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一个个精彩的造型,经典的故事,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做成周边

老农过猴山,帽子衣服全被猴子们抢走了,后来聪明的老农拿出酒喝,猴子们纷纷跟着学,结果全部喝醉了,老农智取帽子和衣服。 那朴素的劳动人民的智慧、顽皮得让人又爱又恨的猴子,比现在那些矫情的动画,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小鲤鱼跳龙门(1958)

小鲤鱼跳龙门

即使一部如此小的片片,线条和造型也是一丝不茍。九十年代前的动画是做“加法”的过程。

1959年获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动画片银质奖。这部动画片讲述了不少道理:勇敢执着,团结就是力量,坚持就是胜利。当然,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影响了这部片子的主题——歌颂当时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小鲤鱼的精神也随之被放大拔高了。

一幅僮锦(1959)

一幅僮锦

浓浓的民族风,每个动作都做的很用心,场景也是往复杂里做,看得出那一代人对动画的态度。

《一幅僮锦》1960年获第十二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4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誉奖。萧甘牛根据壮族传说改编成了剧本,导演由钱家骏出任。这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孝悌的故事,在那个年代,感动了很多人。

萝卜回来了(1959)

萝卜回来了

本片于1960年获第十二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动画片荣誉奖。《孔融让梨》的动物版,教育观众要懂得谦让。

女导演的另一部作品,很温馨。

渔童(1959)

渔童

造型设计吸收了年画的营养。花纹也平面得很传统,场景虽简洁,细节却很丰富。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委员会二等奖。

渔童2

《渔童》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那个神奇的宝贝鱼盆了。夜半无人时,鱼盆就发散出炫目的光彩,盆底的莲花、童子、金鱼都活了。小渔童站在莲花上挥动鱼杆,两条金鱼欢快地来来回回跳跃,溅出的水珠闪着灵光,两滴水滚到一起就变成一颗圆润的珍珠。一世贫苦的老渔夫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情节和国外童话故事《渔夫和金鱼》倒是有点相像。

[请保留:后时代 http://www.houshidai.com/]

格格物
标签: [ , , , ]
喜欢,就收藏到自己的地盘吧:

我要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