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60年代
为介绍中国美术电影的成就,于1960年举办“美术电影展览会”,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展出,产生广泛影响,于1960年又到香港展览,在海外获得更大声誉。
1961年至1964年拍摄的大型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是这一时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于电影银幕,有丰富的想象力。造型艺术和动画技巧都达到很高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它以生动的情节,恢宏的场景,表现了中国傣族地区的美丽神话,影片的精湛技巧,标志着木偶片艺术的成熟。剪纸片《金色的海螺》是这一时期剪纸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发挥了镂刻艺术的特色,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表达得绚丽多彩。《黄金梦》是一部漫画风格的动画片,以粗犷的线条和夸张的形象讽刺一群贪得无厌的富豪,又是一种新的形式。此外,《小鲤鱼跳龙门》、《谁唱得最好》、《济公斗蟋蟀》、《大奖章》、《人参娃娃》、《没头脑和不高兴》、《等明天》、《冰上遇险》、《红军桥》、《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这一时期摄制的一批优秀影片。1960年,拍摄的《聪明的鸭子》,是新生的折纸片,这种充满儿童情趣的纸偶艺术,又成为美术电影家族中新的一员。
山高水长——60年代,中国动画的第一个高潮
6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动画人们对民族性这一环节认识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水墨画终于与动画片联姻了,折纸片也加入了动画大家庭。动画的题材也渐渐丰富起来。
大闹天宫(上1961、下1964)
任何一个动画人,都不会无视《大闹天宫》在国内甚至国际动画界的影响和地位。本片上集于1962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63年获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上下集于1978年获第二十二届伦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82年获厄瓜多尔第五届基多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此片从1960年到1964年,历时四年时间创作完成,绘制了近七万幅画作,成为一部鸿篇巨制。影片汲取中国传统的绘画、音乐和表演等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美影厂编剧李克弱和万籁鸣一起对《西游记》前七回进行了改编,1959年由主要创作人员组成的摄制组成立 ,大家一起分析讲座文学本,同年年底出外采景。他们遍访故宫、颐和园、西山碧云寺,还有一些庙宇,比如大慧寺。那个庙很破旧,已经没有香火,但里面有很多壁画、雕塑非常漂亮。他们收集佛像、壁画素材,了解古代建筑、绘画、雕塑各方面的艺术。
《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至今,这部杰作已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创美术片出口的最高记录。美猴王已成为世界亿万人民喜爱的艺术典型,为祖国和人民赢得巨大荣誉。
小蝌蚪找妈妈(1961)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水墨动画是世界动画界的珍宝,《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代表作之一,取材于齐白石的鱼虾形象,奠定了影片的美术水准。
1962年,茅盾看了这部影片,写下诗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复清新,荣宝擅复制,往往可乱真。何期影坛彦,创造惊鬼神。名画真能动,潜翔栩如生。柳叶乱飘雨,芙蕖发幽香。蝌蚪找妈妈,奔走询问忙。只缘执一体,再三认错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莫笑故事诞,此中有哲理。画意与诗情,三美此全具。”
人参娃娃(1961)
这部动画片很有中国特色,故事内容很传统,借助人参娃娃惩罚财主胡刮皮的小故事。人物造型是中国最传统的剪纸,很逼真可爱,人物个性都很鲜明,而且人参娃娃各个都白白胖胖的,很讨人喜欢,配音也很清脆,小人参天真的声音把孩子童趣都表露无疑!还有别的人物造型也同样别具特色,加上故事的出奇效果,带给我们紧张气氛的同时也感到风趣幽默的感觉。
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
影片描绘了两个有趣的小孩,一个叫“没头脑”,这小孩不管干什么事,总是丢三拉四的。另一个小孩叫“不高兴”,他有一种怪脾气,你要他东,他偏向西,一开口就是三个字“不高兴”。整部影片格调轻快,活泼,动作夸张,有吸引人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上映后受到孩子的欢迎。
金色的海螺(1963)
影片像一首动人的抒情诗。它采用中国民间雕镂刻剪的传统工艺,使人物造型生动细腻;人物动作吸收了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并借鉴动画片、皮影、木偶戏的特长,摸索出一套剪纸影片的表现技法,使静止的剪刻形象栩栩如生地在银幕上活动起来,产生迷人的魅力,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孔雀公主(1963)
仿佛是春风拂过原野,晨曦点亮山林,在国力复苏的同时,爱情为主题的动画片终于姗姗来迟,它似草叶上一滴朝露,晶莹美丽。此片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优美传说,我们也可以把它视为中国版的“王子与公主”,故事讲述了乱世之中的一对有情人的悲欢离合。
牧笛(1963)
在《小蝌蚪找妈妈》问世的三年后,《牧笛》出世了,如果说前作是对水墨动画的尝试,那么,《牧笛》就是一次升华:有山有水有云、有花有鸟有人,整部作品无安全就是中国水墨画的大合集。和《小蝌蚪找妈妈》的小鱼小草小动物完全不同,《牧笛》展现的是美妙中国风光。以牧童寻牛的故事为明线,以笛声为暗线,制作者将一幅幅中国水墨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半夜鸡叫(1964)
文革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大背景下,《半夜鸡叫》被杜撰成为地主与长工间阶级斗争的故事,并由此创作了小说等文学作品,1964年被改变成为美术片,周扒皮形象从此家喻户晓。
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
由真人真事改编的动画片,虽然 这个片子过于强调写实,欠缺浪漫色彩之嫌,但是并没有妨碍这对英雄少女的形象深入人心。就连加拿大一位动画艺术家观看此片以后,也对它所含有的道德意义和对当代孩子的教育意义赞赏不已。
[请保留:后时代 http://www.houshidai.com/]
2 条评论了 “中国动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60年代”
啊,神笔马良啊。看过看过。还提几个名<长发妹><小雪人>这名字可能记错了。其它的除了<黑猫警长><孙悟空大闹天宫>就不记得了。小时候的梦想是有一个蘑菇形状的房子。
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