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特·兰堡-德国平面设计视觉诗人

“一名设计师的作品停在一个水平及风格上不变化,那就是死亡。”——冈特·兰堡

冈特·兰堡(Gunter Rambow),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冈特·兰堡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冈特兰堡简介:

1958~1963年(20岁~25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
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
1963年(25岁)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
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人设计事务所。
1974年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AGI)。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
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
1993年(55岁)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
1997年(59岁)担任江南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保罗兰德官方网站:http://www.gunterrambow.de/

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几千幅招贴。他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并被多国博物馆、大学以及文化机构收藏,兰堡力图通过设计表现个人的艺术思想、意识观念和形态立场,在基于视觉传达功能的基础之上,把设计当成诗歌那样创作,高度地个人化、自由化。他更加强调自我意识和对生活的领悟,在视觉效果上追求视觉冲击力,强调平面效果的突破。

从1960年学生时期到20世纪末,兰堡在近四十年创作生涯中,创作了200多件代表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60年代 绘画图形广告时期
70年代-80年代 摄影图形广告时期
90年代 符号性图形广告时期

兰堡60年代的绘画图形广告造型优美,表现自然,深刻,注重画面整体设计意念的把握,尽可能摆脱纯绘画艺术中直观的写实表现;八十年代的摄影图形广告风格是兰堡的又一个顶峰时期,兰堡风格也好,德国风格也好,摄影图形都把广告艺术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引导了国际潮流,他为慕尼黑费舍尔出版社涉及的系列招贴作品表现了兰堡对朝现实主义的理解和发展。他善于用摄影手段表现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虚与实之间的关系,注重把一种元素的叠合视感作为强烈的对照物研究,他的招贴作品以其悉尼的写实性摄影图形著称,他感兴趣的是物体、照片和抽象概念的综合艺术效果。这个时期的摄影招贴作品不仅感染了观众,也是摄影艺术家们感觉到了摄影艺术的自我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存在。90年代,当一批设计师陶醉于摄影招贴时,兰堡的思维又一次起了变化,单纯、简洁、明了、注重视觉力度又成为他追求的新风格。

最能代表兰堡风格的时期应该是80年代左右,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除了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想象力之外,他的摄影蒙太奇手法在当时还没有计算机技术的条件下,用暗房手法来完成,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他本人认为他早期的作品从艺术性来说,比后期的作品要更和谐,由于手头的设计任务越来越多,他不得不常常把印刷的事交给印刷厂负责,这一点他曾自责说这将给他的作品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冈特兰堡教学思想:

很多人都知道兰堡的招贴艺术成就,其实兰堡的影响同时在于他是一位优秀的设计教育家。从1970年开始至今,他在28年的教育生涯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设计师。

兰堡的教育思想植根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体系中所提倡的功能主义,正如他的作品所表达的那样,用视觉语言说话,强调视觉功能,善于用最简单的视觉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兰堡能非常准确地捕捉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寻找非直观的视觉元素,经过艺术性夸张,表现其深刻的内质;视觉功能至上,恰如其分地把握视觉语言,使人一目了然。

他常常表示反对使用太多不同的工具,对于使用计算机,他同样持批评的态度,他认为艺术设计随着使用计算机而日趋衰退,当然他并不想废除使用计算机或否认它作为一种工具的用处,但他宁愿使用铅笔也不愿依赖计算机,因此在卡塞尔大学时,只要有必要,他就会叫人把计算机吊到天花板上,留出设计的工作空间,这并不是说他怕被电子设施所沾染,而是他要避免使自己的学生在选择主题或媒介物时过早地变得太专业化。

兰堡的艺术植根于他的民族文化,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艺术根基,土豆文化是他的灵魂,60年代西方的学潮则奠定了他视觉设计的革命性。兰堡被成为当代世界最杰出的视觉诗人,他以其丰富的阅历,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想象力,不断地更新和塑造自己的设计风格。

冈特兰堡作品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欧洲和美国的平面设计形成了新流派——观念形象设计。这个强调视觉传达的准确性、形象性和理性的新流派是战后平面设计的重要发展之一,在平面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与现代艺术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设计运动的艺术影响因素之一是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各种风格,特别是立体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的观念形象设计流派代表便是“视觉诗人”派。

兰堡的作品发现了很多存在于生活中的艺术,他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主题作为创作元素,加之艺术的处理,使其具有另外的一些象征含义。同时他的作品容易让人联想到法兰克福学派的左翼思想–冷静而执着。兰堡承认自己是左翼激进分子,他执着地用理性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结构理论看待当今社会的进步。他的这种执着直接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冈特兰堡平面招贴:深度的分离

深度的分离是指在空间和层次上的分离,也包括元素的分离,整体和部分的分离。兰堡的土豆系列作品就具有明显的深度分离特征。

土豆系列招贴画:

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土豆伴随兰堡度过了苦难的青少年时期,因此土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土豆是德国的民族文化。他的土豆招贴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招贴体现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

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轮廓线和色彩是绘画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兰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招贴上同样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图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一个”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越易于参与到”整体”之中。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最终,这些土豆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似乎唾手可得。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将对土豆的深度分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摆弄中获得灵感,在享受中积极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深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并不是偶然为之的。纵观兰堡的设计作品,很多招贴都运用了这种深度分离的手法。那是因为当一个平面因为深度分离而显得比原来更容易理解时,观赏者往往会倾向于感知这种简化的形式。

式样的转换

式样的转换是指从一种组成形式转换到另一种组成形式。这也是兰堡创造中经常运用的设计方法。

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他往往把平面设计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一中的书被手握住,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念。而图三中书上的手有只笔,这只笔将书的一维空间向整幅画面的三维空间转化,自然而有力。笔在背景上写出出版社的名字,宣传意味油然而生。这种视觉的空间转换自然地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开始流动最终定格在下面的字母上。这种视觉引导式的宣传方法让人过目难忘。图一和图二是将光线巧妙地运用在书籍的投影上,似乎书籍由内向外透着一股亮光。书上的窗户和灯泡都是将书从平面转换到空间的一个过渡,这些过渡让人们更想探寻亮光后面的另一个空间。图三的文化招贴中两本书直接交叉,纯粹的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立体空间感。这是兰堡最直白的表现方法。

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两个式样或者三个式样。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笔、窗户和灯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果。

张力的凸显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通过元素的密集获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种方法。上图中的社会文化招贴就是兰堡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我们在感知这些画面不动的式样时,又感受到了一种运动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图四中密密麻麻的人头让人感觉压抑,人群似乎在由远而近地蠕动,并有向纸边涌出的运动趋势。这种”不动之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幅静止的平面作品的运动感往往和构成平面作品本身的骨架有关,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和构造骨架的主轴方向一致。图五、六两图能更好的解释这种张力的本质。图五中基本元素的环形聚集,构成了画面中螺旋的空洞,这种圆形构成具有的运动特征就是以圆心为中心向外呈发射状运动。图六中锥形聚集的运动特征则是从顶点向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方向呈发射状运动。因为具备了这种运动的倾向性,平面中的画面不再单调,反而凸显出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如此,人们的视觉锁定在元素的聚集点,疏密得当的安排使得画面的聚集发散效果更加强烈。

事实上,一切视觉现实都是视觉的活动造成的。只有视觉的活动,才能赋予视觉对象以表现性,也只有具有表现性的视觉对象,才能成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兰堡正是运用视知觉的原理,通过元素的密集和发散构成新的式样,凸显张力,以达到平面效果上的突破。

如上所述,深度的分离、式样的转换和张力的凸显都是兰堡寻求视觉效果的设计手段,目的都是为了使简单的平面变换成复杂的空间,使呆板的平面具有膨胀的视觉张力。人们的眼睛总是倾向于理解这些复杂的空间和形式,将它简化成自己能知觉的东西。这就使人们能够适应各种式样的转变,并能理解和探寻兰堡作品的视觉层次。

国外学者将冈特·兰堡称为欧洲最有创造力的“视觉诗人”,是因为他的作品总是通过寻常的形象表达深刻的含义,通过隐喻的物体联想到实际事物。如果说兰堡的某些简洁明了的黑白招贴是体现了“诗”的以简代繁,那么他的其他作品还含有很多中国人对“诗”的理解。土豆系列作品中,兰堡将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叠加相结合,呈现出诗一般的层次感和韵律感;”光明书”的设计中,将画面式样在一维和三维中转换,类似诗歌中的平仄跳转;元素的密集中,不同的密集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一如诗歌般的紧凑与跌宕不平,平面的张力得到膨胀。如此这般,兰堡将画面当作诗歌般处理,充分体现了诗歌的自由与韵律。笔者认为,在视觉上的自由化和韵律化,正是他作为”视觉诗人”派杰出代表的显著的特点。他以其丰富的阅历和隐喻的诗意,以最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最深刻的内涵,不断更新着人们的视觉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不同的设计风格。

兰堡始终坚持用视觉形象语言说话,一切装饰性元素都让位于视觉功能。在创作题材上,兰堡钟情于土豆,执着于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系列招贴,同时更以一个设计家对自由的追求来体现他对视觉艺术的理解。在形式手法上,兰堡总是尝试新的方法来改善单纯的平面效果。无论是空间的创造、式样的转换,还是用密集凸显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兰堡追求的是平面视觉效果上的突破和创作上的个人化、自由化。冈特·兰堡的每一幅作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颤动。他运用他理性的思维,艺术的表达,新颖的创意拓宽了我们的艺术视野,其诗人的情怀为我们重新构造了艺术的境界,他的视觉创造给视觉形象世界带来了新的力量和生机。

冈特兰堡书籍封面设计

冈特兰堡书籍封面设计

冈特兰堡书籍封面设计

冈特兰堡书籍封面设计

冈特·兰堡于1958年至1963年就读于卡塞尔艺术造型学院,拜师于一代黑白大师汗斯·希尔曼门下,学习自由绘画和实用艺术。1964年开始,和麦克·凡得·莱涅迈耶(Michale van de Sand)在斯图加特、法兰克福、柏林等地创办设计事物所(RAMBOW+Van de Sand),他担任过多年广告代理机构的艺术总监,做过产品和服务业方面的广告,并从中积累了大量经验,随后他有意避开了商业活动,致力于文学、戏剧和音乐范围的设计创作。有6年的时间,冈特·兰堡为法兰克福的一家戏院设计海报,该剧院所有的海报都要求是黑白色的。所以这一时期兰堡的作品都是反映爵士工业的黑白画。对兰堡而言,他不仅仅是完成了设计任务,而且由设计者成为一名“视觉诗人”——他在色彩绚丽的美学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作出选择。

冈特·兰堡生长在梅克伦堡的乡村,这段成长经历深深影响着他作品中的媒体使用和艺术内容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背后隐含了更多的体力劳动和传统的手工艺。在作品里他关注的是主题的物质性。他总是赋予这些主题更多的意义,每一幅招贴都给观赏者以想象的空间,透过那些隐喻的物体联想实际事物。

在平面设计领域里,招贴设计通常被视为是衡量一个图形设计师艺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它最能表现设计师的个人风格特点。文化招贴则类似于艺术创作,占据着设计皇冠的位置。设计师可以充分表达个人的独特想法,呈现招贴的独特面貌。兰堡的招贴设计作品是创新的。他一直积极避免单调的风格样式,不断对自我已形成的风格进行挑战,开拓崭新的视觉表达形式。20世纪60年代的作品以绘画图形招贴为主,注重画面整体设计意念的把握,尽可能摆脱纯绘画艺术中直观的写实表现。80年代的摄影图形招贴是兰堡的又一个顶峰时期,他善于用摄影手段表现梦幻与现实的关系,实现物体、照片和抽象概念间的综合艺术效果。他经常在作品中采用摄影手段,并利用拼贴、分解、重组以及喷笔加工的处理,把现实主义的摄影手段变成了有着抽象涵义的平面设计作品。如他所说:“与其说我把摄影作为一种媒介,不如说是摄影发现了我,变化的时代需要在形式表达上有一个相应的变化——至少那是我当时的想法。” 图形招贴的兴起是与一些世界著名的设计家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冈特·兰堡的努力,才有了德国的照片拼贴风格。90年代,当一批设计师陶醉于摄影招贴时,兰堡的思维又一次起了变化,单纯、简洁、明了、注重视觉力度成为他追求的新风格。

平面设计者能够赢得一个时代“招贴设计大师”的美誉,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文化招贴设计中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设计风格。冈特·兰堡的招贴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系统。他既是设计大师,又参加各种世界性的招贴艺术展览。他所设计的文化、艺术、公益招贴不仅在国际招贴大赛中屡屡中奖,而且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收藏。自1960年学生时期以来,兰堡已设计了约3000幅招贴,每一幅招贴的背后都有一则故事。他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完成委托的任务计划,也是一部鲜明的个人自传。其中有200多件代表作,设计界公认他为“德国视觉诗人”。

这幅为科隆国际文化博览会所设计的招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件设计与他很多作品一样,采用超现实的组合(结构)方式,将传达作品寓意的相关要素(天空、鸽子和书)加以“化合”,这种隐喻的手法极为确切地传递出这次大会的性质和宗旨。

1989年在首届法国肖蒙(Chau-mont)国际招贴海报艺术节上,他以一幅戏剧主题海报《南非转盘》获得第一名。1999年在以音乐为主题的第十届艺术节上,冈特·兰堡10年后再次夺冠,他在作品《Orpheus Eurydike》中运用以前作品中罕见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一个非常有力度的音乐形象,具有极强的视觉震撼力。

冈特·兰堡认为,图形设计师是这样的一些职业工作者,它们通过形态的变化将某种社会事物浓缩成一种视觉符号,标记和代码,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运动价值的东西,并以此来表现任何主体。从这种意义上讲,图形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远远超越了其职业的范畴,他们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决策者之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影响了我们思维、想象力、生活情趣以及价值观。他们应当是信息的传达者、联系人、翻译员和鼓励家,图形设计师的设计不仅要以市场和沟通顾客为目的,本身还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文化启示,并为提高人类文化素质做出贡献。图形设计能跨越文字语言不通的障碍,能使世界变得让人更易于理解和沟通。

兰堡的代表作品很多,在他为法兰克福的出版商菲舍·维拉格(S.Fischer Verlag)设计的书籍海报中,一只拿着书本的手悬空着,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同时也是这只手,在给予观者视觉的错觉之外,兰堡更希望用视觉背后的隐喻来打动观众。他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创意和制作,而是一种观念的表达,而他却更倾向于用富有诗意的暗喻来表达。另一本由他设计的《德国戛赫尼S.菲舍尔出版社招贴》,表现书与人密不可分的一种关系,创意甚为精彩:书的扉页和书的背景布满了由近及远密密麻麻的人群,他的创意亦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书是出版社的主要产品,它始于人而结于人,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

“诗、艺术和文学是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它无处不在,人们只要去观察它就能发现它。”——冈特·兰堡

冈特兰堡作品欣赏:

冈特兰堡平面设计:

冈特兰堡海报作品:

冈特兰堡招贴:

冈特兰堡作品欣赏:

冈特兰堡作品欣赏

[请保留:后时代 http://www.houshidai.com/]

格格物
喜欢,就收藏到自己的地盘吧:

我要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