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拉快跑》Lola rennt的蝴蝶效应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every day,every sencond,you make a decision that can change your life.——《罗拉快跑》

罗拉快跑电影开头台词:

“我们不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认识探索吧。” ——艾特略
“游戏之后也就是进行游戏之前。” (”After the game is before the game.”) ——S·荷伯格

罗拉快跑故事简介:

“人类,也许是这星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一个充满着疑团的奥秘,他们是谁?从哪儿来?往哪去?怎么确定自以为知道的是什么东西,为何会相信事物?数不尽的没答案的疑问,即使有答案也只会衍生另一个疑问,下一个答案又衍生下一个问题,但最终会否原来只是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答案?”

Narrator: Mankind, probably the most mysterious species on our planet. A mystery of open questions. Who are we?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ere are we going? How do we know what we believe to know? Why do we believe anything at all? Innumerable questions looking for an answer, an answer which will raise the next question and the following answer will raise a following question and so on and so forth. But in the end, isn/’t it always the same question and always the same answer?

罗拉快跑并不屈从于好莱坞的经典叙述模式,而是采用了三段式的格局。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在汤姆-提克威这里全不奏效。提克威把最后的镜头放慢,影片大约有1581个镜头转换,71分钟的运动镜头,平均起来每个镜头长达2.7秒。在德国电影低迷的岁月中,表现创新传统消失殆尽。而本片的假定性——命运的不可预知的结局让人不断关照自身。蝴蝶效应的真意隐晦的表达,混同电子音乐和罗拉狂奔的脚步,让人有一种释怀和爽快。

罗拉快跑板块式结构。

板块式结构是电影剧作结构中的现代剧作结构,是与通常电影的“常规剧作结构”不同的“非常规剧作结构”。

全片时间:75分钟。

开头:1分—10分。
第一次奔跑:10分—30分。
第二次奔跑:33分—53分。
第一次奔跑:55分—75分。

影片结构示意:

开头(10分)曼尼丢钱。
第一次奔跑(20分。正常)超市抢钱。罗拉身亡。
死亡(3分)
第二次奔跑(20分。推迟)银行抢钱。曼尼身亡。
死亡(2分)
第三次奔跑(20分。提前)赌场赢钱。成为富人。

《罗拉,快跑》影评分析:

很多事情是注定的,也许这天必须要死一个人必须有一次抢银行只是不同的选择会造成不同的人去执行这个动作。

影片结构:本片结构简单、严谨而且精确。首先通过罗拉和曼尼的电话通话向我们揭示了本片剧情的前奏和起因。曼尼是替一个叫朗尼的黑社会老大干活的小混混,在一次钻石交易过程中由于他的女友罗拉电瓶车被偷没有准时替他接应致使曼尼提着钻石贩卖来的10万马克独自一人坐地铁。在火车上,出现了一位流浪汉,他又鬼使神差地跌倒,稽查人员也不知何故上了火车,曼尼习惯性地下车躲开,下车后才发现竟然忘了拿那个装着10万马克的袋子,可是已经来不及了。袋子被那个流浪汉拿走。由于之前曼尼偷藏了一箱烟被朗尼发现,所以这次交易实际上是在考验曼尼。朗尼是个老奸巨猾的黑社会,当然不会相信曼尼在火车上丢了钱的屁话。并且20分钟后的12点就要交钱给朗尼,曼尼倘若在这段时间内拿不出10万马克,他的性命就会有危险。所以曼尼只好求助他最亲的女友罗拉帮他想办法凑钱,如果没有就只能抢劫附近的那家超市,但是罗拉只有20分钟的时间。后面就是罗拉三次奔跑想找银行董事的父亲凑钱救男友,厉害的是,导演汤姆·提克威真的把电影中每次过程都控制在精确的20分钟。

第一次:当红色的电话落下,罗拉开始奔出房间,镜头跟随,传来她母亲的声音,镜头离开罗拉,跟进到她母亲的房间,然后拍到房间里的电视机。电视中出现的是罗拉下楼的动画,镜头拉近电视,随后过渡到动画镜头,虽然可能由于资金的原因过渡效果没有好莱坞大片来的不着痕迹,但已经相当不赖了。罗拉遇上了楼梯间的一条狗及其主人,但顺利地过去了,跑出整栋公寓。在某处墙角轻轻地撞了一下推着婴儿车的女人。罗拉从下面跑过高空轻轨轨道,当镜头刚出现时,火车头在画面中轨道的1/2处。而影片的另一条线索中,处于离婚边境的罗拉父亲正在和他的新欢——董事会成员犹他·汉森(名字听起来像个男的,但确实是个女的)谈心事。镜头又闪回罗拉这头,遇见一群修女,罗拉从人群中穿过,旁边某位骑着偷来的自行车的男子想要卖出这俩自行车,罗拉没要。罗拉和从停车库出来的她父亲好友梅耶的车垂直擦肩而过。而梅耶由于目光被快速跑过的罗拉吸引,出神了,结果撞到了三个壮汉开的车的车头,结果影片虽然没有交代,应该是被那三个壮汉爆揍,致使梅耶他无法按时和罗拉父亲见面。线索来到曼尼这头,他借用一位盲人老太太的电话卡还在电话亭中打电话找其他人借钱,无果。影片又切回到罗拉,在某栋建筑物墙角边和那个拿了曼尼10万马克的流浪汉擦肩而过,互不相识。罗拉父亲这头,犹他·汉森告诉他,她怀了他的孩子,罗拉父亲惊喜异常,更加坚定了要和妻子离婚。这时,罗拉来到了银行,两条线索交汇。罗拉向父亲要10万马克,父亲不允并把罗拉赶出银行。罗拉在门口遇见老太太,得知还有3分钟,立刻继续跑去曼尼的地方。在某条街上,从后面开来一辆救护车,前方突然出现了抬着大块玻璃的工人,罗拉和救护车被迫耽误了一些时间。当罗拉刚好跑到曼尼要抢劫的那家超市所在的街道时,遥遥看到曼尼拿枪进去抢劫,罗拉大喊,太远了,曼尼刚好听不到。罗拉不得已只好和曼尼一起抢劫,出来时被警察包围,曼尼气氛地把抢劫来那装钱的袋子甩向天空,某位警察看了突然移动的物体失神开枪打死了罗拉。

第二次:第二次和第一次的不一样之处在于楼梯上那个狗的主人伸脚绊了一下罗拉致使罗拉的节奏慢了半拍,这可从在墙角那个推婴儿车女人和罗拉相撞的地点、罗拉跑到轻轨那组镜头时火车头早就开过了画面的边框、罗拉由于慢了一点只好从梅耶车头前跳过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这次,卖自行车的男子还是没卖成,梅耶虽然因为时间差撞在那三位壮汉车的后半部分,但估计同样免不了被殴。这回罗拉和那个流浪汉撞了个满怀。由于罗拉的慢半拍,犹他·汉森向罗拉父亲说出了第一次中因为被罗拉打断而没有说出的话:她怀中的孩子不是罗拉父亲的,这使得他大为光火,从大喜道大悲,致使精神恍惚。这次罗拉还是被拒绝,但却由于被父亲打了耳光等等因素突发性的想到了抢劫这家银行。罗拉拿够10万马克跑出银行,并又遇见了那位告诉罗拉时间的老太太,不过这次是在离银行门口的不远处,这点可以说明罗拉那时已经赶超了第一次的节奏。这次救护车不小心帮罗拉撞碎了挡在前面的玻璃,罗拉从中跑过,没有耽误。罗拉也因刚好比第一次快了几秒而把要去抢劫的曼尼喊了回来,致使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往回走的曼尼却没注意那辆救护车而被撞得正着,死了。而在第一次中那辆救护车开过时,曼尼却在超市玻璃面前张望。

第三次:前两次虽然有些不同,但整个过程还是一致的,第三次则是彻彻底底的颠覆了前两次的流程,也是影片出彩的地方。一切还要从楼梯里那条狗说起,这次是那条狗对罗拉使坏,但罗拉飞身跨越而过,没怎么受影响。从和那个推婴儿车女人相撞的地点和那辆轻轨可以看出,这次罗拉的节奏和第一次相同。但是这次在选择如何穿过修女人群时产生了变化,罗拉选择了从旁边穿过,差点和那个卖自行车男子相撞,所以那个男子也没兴趣向罗拉推销他的自行车,径自骑到了一家快餐店,在那里刚好遇见了那位拿了曼尼10万马克的流浪汉,并把自行车卖给了他,流浪汉骑着自行车走了和前两次不一样的路线从而没有和罗拉在那幢建筑物墙角相遇,同时也对后面的故事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罗拉的这次如何和选择穿过修女人群其实造就了影响故事发展的另一条线索。故事的第二条新线索是在罗拉和梅耶的车的相遇问题上产生的。这次,罗拉轻轻地撞在了梅耶车的前面,梅耶也停车了,所以他没有撞到那辆里面装着三个硬汉的车,从而没有被殴,所以可以按时和罗拉父亲相会,由于梅耶的按时,犹他·汉森还没来得及告诉罗拉父亲她怀的孩子不是他的,罗拉父亲就匆匆忙忙离开了银行,这样就没和罗拉在银行相见,从此免去了他们父女在银行的纠结甚至是罗拉在第二次时抢劫银行。而梅耶和罗拉父亲的车也对故事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曼尼这端正好看见了那个骑自行车的流浪汉,曼尼就追了上去,在一个十字路口时和罗拉父亲、梅耶开的车相遇,至此两条新产生的线索在此相遇。罗拉父亲和梅耶为了避免和他们相撞反而和另外一辆迎面驶来的宝马撞上了,有趣的是这两宝马正好是前两次和梅耶相撞的那辆车。影片又来到罗拉这条线索,她离开银行后一路上想着如何筹钱,偶然瞥见一家赌场,她就进去试了试运气,结果可能是老天照顾竟让她仅用两盘就赢得了10万马克。曼尼那边也用枪换回了那10万马克。罗拉这次乘上了救护车里面,当她坐车来到那个电话亭旁边时,当然看不见曼尼抢超市,更不会看见救护车撞死曼尼,因为曼尼被另外一条线索牵引到了其他地方。结果曼尼向朗尼成功归还了10万马克,然后和罗拉在那条十字路口相遇,而这时罗拉手中还拎着从赌场赌来的10万马克。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而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生活中的某件不起眼的小事,你可能会对此有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你又会有很多选择,这样慢慢的,当初一个小小的不同却导致了你人生的大相径庭,或遇到事故,或功成名就,或碌碌无为,反正人生的大轨迹就被那小小的不同所改变,就像影片中罗拉和曼尼的命运最初就是由楼梯中那条狗及其主人所改变。而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又会遇到不同的人或物,对同样一个人或者物我们所作的行为可能稍微不同就会对他人以后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常常听到某个大人物就是因为孩提时代时某个人某天的某句话使他坚定地走上了那条道路。或者某人小时候不小心瞥见了某个场景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致使以后一直精神紧绷而无法正常生活。就像影片中那位推婴儿车的女人、走廊上某位银行女职员、骑自行车男子就因为和罗拉相遇时因罗拉的不同行为而导致了他们以后的生活也产生了蝴蝶效应,导演分别用一组由图片快速剪切组成再配上照相快门声的片段向我们展示了三种今后他们迥然不同的人生。

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又由许许多多的人和物组成,每个人是条线索,他们之间又相互盘结交错,相互影响,也许某个你马路上没注意的路人就会对你今后的人生有质的改变。而所有这些个我组合成的社会其复杂性不言而喻,所以预测我们将来的人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社会、世界系统本身就是混沌的、不确定的、无法预知的。这无疑给那些积极入世以为用自己的努力必定会换来一个美好明天的向上青年一记重重的耳光,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是荒谬的、无法掌控的,命运就像手中的那滩水一样,你永远也无法使它滴水不漏。有人会反驳说:那为什么大部分的人是按着社会的常规人生路线走,只有极少数人突然被车撞,突发横财或者一见钟情。其实这些人忽略了蝴蝶效应的一个特点:并不是因为一个小事情而导致或生活死这样的大话题才能说引起蝴蝶效应。甚至像早上我们窝在床上挣扎着要不要去上课,并且导致以后有没有被点名这样的小事我们都可以称作蝴蝶效应。其实无论生死之别也好有没有被点名也好从物理宏观上讲他们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别,都是由同一个状态下所引发的完全不同的粒子运动。只是从我们人性的观点上去讲生和死有很大的差别,就被叫做产生了蝴蝶效应,而有没有被点名则没有。而本片就很好地意会到了这点,所以把故事的矛盾冲突设置地更加激烈:一定要在20分钟内拿回10万马克,否则曼尼就会死。这样布置了一个很能在短期里产生蝴蝶效应的大环境,再加上罗拉激烈的奔跑,更能体现分秒间事物的斗转星移。因为在真正的生活中要产生明显的蝴蝶效应所需的间期是比较长的,比如说人生中的某个20载。你想想哪个观众会愿意坐在电影院看导演将这蝴蝶效应慢慢的、细细的展现出来?所以这也是该片的明智之处。

说到蝴蝶效应,不得不提那部同名的美国电影《蝴蝶效应》,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罗拉,快跑》。因为在体现蝴蝶效应上,《罗拉,快跑》更纯粹,更细致,更专业。而《蝴蝶效应》则把一部分胶片用来描述主人公因脑袋的与众不同而可使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重新选择,这样在蝴蝶效应上混进了杂质,所谓不纯粹。《蝴蝶效应》也秉承了一些美国电影细节粗糙的传统,某些细节交代的不清不楚的,所谓不细致。《蝴蝶效应》没有花笔墨和心思去表现主人公作出选择后到底是怎么产生不同的,而是突兀的把结果摆在你面前,所谓不专业。而《罗拉,快跑》就摆出三个片段让你比较,其中的过程缘由十分清晰。

本片那个三段非常公平,第一段罗拉死,第二段曼尼死,第三段结局完满。而在一、二和二、三的衔接处,都分别加入了他俩在床上讨论的片段,也都是那些昏黄画面中的谈话使得他们“不满”第一、二段的结局,硬要“再来一次”。关于第一、二、三次是不是各自独立,是不是只是他们在脑中的意识,这都有待讨论,其中罗拉在第一次中不会打开手枪的保险而在第二次中却能;那个银行保安在第二、三次时说:罗拉,你“终于”来了,好似知道她要来,好像在记忆中有这么个桥段。这些都给那个所谓三个片段不是各自独立的论断提供了依据,但影片并没有系统地明确地告诉我们,所以我也不好妄加猜测,再说这也不是本片的重点,算是导演给观众留的讨论点吧。

《罗拉快跑》:另一种掌控电影的可能性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它的意义已然超越了电影本身的范畴,动画,游戏,随心所欲的剧情设置,它所散发出来的种种独特气质与这个时代是如此的吻合。对于看《罗拉快跑》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学习电影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你也很难去说服他们再去循规蹈矩,因为他们看到了另一种掌控电影的可能性。

故事很简单,一个叫罗拉的女孩在二十分钟内必须搞到十万马克,并送到男朋友手里,否则黑社会便要找她男朋友的大麻烦。应该说,分析这部电影的剧作结构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都玩过角色扮演类游戏,主角在执行剧情任务的时候若是被干掉,便可以打开存档,回到初始的位置,继续重复玩这一个任务,用这个理念去诠释这部电影,是没有问题的。《罗拉快跑》非严格意义来说,有着三段式剧情结构,前两段剧情,罗拉执行剧情任务均告失败,在第三段剧情中,罗拉终于完成了任务,她的男朋友化险为夷,两人又收获一笔意外之财,皆大欢喜。继续分析,在角色扮演类游戏中,通常会有很多NPC人物,他们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出场任务和人物性格,当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随机的,变数很大,主角在与这些NPC的互动过程中,得到应有信息,获取适量帮助,最后完成任务。在《罗拉快跑》中,除去罗拉和她的男友,任何一位出场人物均可以看作NPC,罗拉的老爸,街上推着婴儿车的老太太,银行的看门员,地铁站里的大胡子穷鬼,这里面有些NPC有着改变剧情的能力,有些则是点缀作用,无足轻重。罗拉在每一次开始任务,与这些NPC互动,寻求过关的过程,无论是罗拉,还是NPC,由于每次玩法的不同,双方的走向都会有变化,稍一的差异都会体现在结果上,牵一发而动全局。可以说,这个游戏是玩不完的,或是说,这部电影是没有结果的。在第三段剧情,种种机缘巧合,罗拉在赌场赚到了十万马克,她的男朋友又找到了拿他钱的那个邋遢鬼,但这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途径吗?换句话说,若是游戏重来一次的话,未必就会有这样的运气。那就会有第四次,第五次,在未完成任务之前,罗拉永远不会停下来,会永远跑下去,这样一来,电影就永远不会结束。也就是说,《罗拉快跑》仅仅提供了一个事件发展可能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任凭故事自行发展,人物自生自灭。诚然,这个理论是很恐怖的。

故事的内核如此,为了配合故事的走向,在视听手段上,《罗拉快跑》极尽华丽炫目眩目之能事,快速剪接,跳切,分格,低高速镜头转接,flash动画,照片蒙太奇,竭力营造出一种非现实的气息,令人目不暇接。几乎占尽所有镜头三分之二的移动镜头,大升大降,使整部电影在视觉上极富冲击力,使整部电影都处在一个动势。在节奏上,突出一个快字,凌厉,不拖沓。演员的表演也与这种风格相益得彰,果断,不拖戏,行动力强。总之,对于《罗拉快跑》来说,主创人员选择了以上这些诠释方式,是正确而合情合理的。

《罗拉快跑》的诞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大幸事。抛下国内电影制度不谈,从创作理念上讲,这种创作思路是崭新的,天马行空的,这里面不单单是迎合了年轻人口味这么简单,关键问题是,电影的走向,创作电影的态度,创作电影的方式,在《罗拉快跑》出台之后会有何变化?电影类型是否变得更加丰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时代在变化,我们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都开始随之不同程度的变化,很多规则和束缚都在不经意地松动,最后土崩瓦解。那么,如何按照我们的方式去诠释我们想要表达的世界,《罗拉快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方案。

罗拉快跑中最诡异的角色——“保安”

保安是罗拉的亲生父亲,3次经过救护车,有心跳加速的背景音乐,因为每次车里面的都是保安,只有真正的父亲才会那么关心自己的女儿,当做自己的公主,叫她亲爱的孩子。保安总是会安慰罗拉;他看到罗拉抢银行没去阻止;第三次罗拉在银行门口大叫爸爸把保安叫出来了。

3次救护车里的都是保安,他有心脏病,也是罗拉的亲生父亲。而且三次发病都与罗拉有关——

第一次,因为罗拉他爸当着保安的面告诉劳拉的身世,保安因此发病。
第二次,因为罗拉抢劫而发病
第三次,两种可能:1.因为罗拉的眼神(当然这个眼神可以有许多解释)2.或者是曼尼把那把枪卖给了那个乞丐之后,给那个乞丐特写说明那个乞丐是要去劫银行!

保安这个人物很重要,开头就是他开的球,结尾罗拉又救了他。

格格物
喜欢,就收藏到自己的地盘吧:

1 条评论了 “《罗拉快跑》Lola rennt的蝴蝶效应”

  • 26 十二月, 2012 22:28

    简洁漂亮的主题。

我要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