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fan Sagmeister 施德明

“骄阳坠人大海,忽然间,大海化成皮肤,太阳幻作黑人耳垂上的穿孔,穿孔又变作鱼眼,蛋黄,洗手盘的去水口,汽车的轮鼓和cd的圆孔。一张脸孔从蓝色面纱 后张望,而后,这张面孔涂花变幻成纹身。一张明信片展开成人阳刻度盘构成时间与空间,言者与听者,具体与虚幻之间的诗般对白。这里是施德明的世界。”——莱斯利·雪儿

Sagmeister 施德明官方网站:http://www.sagmeister.com/

Stefan Sagmeister(施德明),1962年出生于奥地利毗邻瑞士的比利格兹。

他受教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在校期间,他与几位同学一起创立了Gruppe Gut,并为前卫剧院宵士比豪斯创作海报。毕业后,他获得Fulbright奖学金前往纽约布鲁克林的普拉特学院学习。在纽约、香港分别工作一段时间后,施德明于1993年成立了施德明设计公司 Sagmeister Inc.,为 Aerosmith、The Guggenheim 博物馆、HBO电视台、the Rolling Stones及Time Warner等多家着名公司设计品牌、图像及包装等。其公司的作品曾于世界各地,包括苏黎世、维也纳、纽约、柏林、东京、大阪、布拉格、科隆和首尔展出。 施氏的作品充分流露其幽默的性格及对简约主义的追求。美国 American Institute of Graphic Arts (AIGA),音乐人David Byrne及Lou Reed与施氏的长期合作关系,正显示他们认同施氏于平面设计方面的代表性及影响力。施氏在1999年所设计的AIGA海报,在自己的身体刻上字句,手法 创新兼前卫,成为九十年代平面设计的经典。

施德明一直致力于推动音乐包装,他的设计融合了质感与概念,他不断变化形式及美妙的创造性,为CD包装设计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并为这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客户包括滚石、HBO、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时代华纳兄弟娱乐公司等,还曾经5次被提名格莱美奖,并最终以“说话的头脑”盒装激光唱片获奖。纽约施德明设计公司创意总监,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纽约库珀艺术联合学校教授,现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校研究生部。

奥地利裔美籍设计师,曾于香港奥美等广告公司任职。纽约施德明设计公司创意总监,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纽约库 珀艺术联合学校教授,现还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校研究生部。施德明(Stefan Sagmeister)在当今平面设计领域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设计作品曾荣获美国格林美奖项。

施氏现于纽约School of Visual Art进修学院任教及获纽约The Cooper Union School of Art委任为Frank Stanton学院的教授。在创立Sagmeister Inc.公司之前,施氏曾在纽约着名的平面设计工作室M&Co与已故平面设计师 Tibor Kalman一起工作。 90年代初,施氏加入了Leo Burnett,分别在奥地利及香港两地工作。施氏屡获国际设计殊荣,亦曾获五次提名美国格林美奖项,2005年终凭Talking Heads 的包装盒设计取得殊荣。

在2008年的 TED 大会上,施德明告诉观众说,他活到现在就学会了21样东西,但是,他把这学到的东西都做成艺术品了,我们且看看他学到了什么:

Helping other people helps me
助人也是助己。

Having guts always works out for me
大胆做事总令我受益。

Thinking life will be better in the future is stupid. I have to live now.
愚蠢之人想着明日更好,而我要活在当下。

Starting a charity is surprisingly easy.
行善乃举手之劳。

Being not truthful works against me.
口是心非不是我的作风。

Everything I do always comes back to me.
我将为我的所作所为负责。(想起《无间道》中的那句台词了吗?)

Assuming is stifling.
傲慢令人窒息。

Drugs feel great in the beginning and become a drag later on.
毒品开始要你兴奋,最后要你沉伦。

Over time I get used to everything and start taking for granted.
随着时间流失,我适应每件事情,并开始习以为常。

Money does not make me happy.
金钱没有使我快乐。

Traveling alone is helpful for a new perspective on life.
独自旅行有助于带来生命中的新视角。

Keeping a diary supports personal development.
写日记助益个人发展。

Trying to look good limits my life.
试图看上去不错限制了我的生命。

Material luxuries are best enjoyed in small doses.
奢侈品少用为妙。

Worrying solves nothing.
忧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Complaining is silly. Either act or forget.
与其愚蠢地抱怨,不如行动或忘却。

Actually doing the things I set out to do increases my overall level of satisfaction.
实际上,进行我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增强我的满意程度水平。

Everybody thinks they are right.
每个人都认为他们是正确的。

Low expectations are a good strategy.
低预期是个好战略。

Whatever I want to explore professionally, its best to try it out for myself first.
无论我想要发展任何职业技能,最好是我自己先试试看。

Everybody who is honest is interesting.
诚实的人引人注目。

这二十一条人生感悟实际上是施德明从他的日记中摘抄出来的句子,并以创新的手法来进行视觉设计表现,转变为公共艺术。这些作品除了以现场形式在公共空间实施之外,还在事后收集整理,出版成书籍,以及在各地举行专题展览。


‘mountains of madness’ album cover for h. p. zinker
by stefan sagmeister, 1994. when the album is removed from
the transparent red case the facial expression changes.


douglas gordon’s ‘the vanity of allegory’ ,a collection of postcards
for the guggenheim museum, berlin by stefan sagmeister 2005.
the wedge cut in the lid has a strip of mirror-foil on the right side
to reflect the other half of the word ‘vanity’.


talking heads box set ‘once in a lifetime’ by stefan sagmeister
(paintings by vladimir dubossarsky and alexander vinogradov), 2005


‘trying’


‘to look’


‘good’


‘limits’


‘my life’ (trying to look good limits my life) by stefan sagmeister, 2004.
part of an on-going typographic project ‘20 things I have learned in my
life so far’. read more


AIGA lecture poster by stefan sagmeister, 1999.
sagmeister had the words carved into his skin to try
and vizualize the pain that accompanies each of his
design projects.


AIGA biennial conference – new orleans poster by stefan sagmeister, 1997


‘david byrne feeling’s album cover designed by stefan sagmeister, 1997


rolling stones’ ‘bridges to babylon’ album cover design
by stefan sagmeister, 1997

施德明美国平面艺术研究院大会设计:

施德明ADOBE设计:

有的乐团的音乐会让你想听,有的乐团的音乐让你想自组乐团。 Stefan Sagmeister就是会让你想成为设计师的设计师。过去十年来,他累积了不少知名度颇高的作品,充满明智的见解、趣味的想法和真诚的心,而不是以他个人的风格为主,因为对他来说,风格不过是屁。尽管反讽式的疏离是当前最安全的选择,Sagmeister却证明原来设计师也可以表露真心。

1962 年出生于奥地利和瑞士与德国交界处,康丝坦斯湖旁的小镇伯瑞根兹(Bregenz, Lake Constance)。小时候的学校老师就像英国平克佛洛伊德摇滚乐团(Pink Floyd)的专辑《墙》(The Wall)德文版中的人物,激发年幼的Sagmeister个性中的反抗精神,却没有引发他向学的兴趣。

Sagmeister的两个哥哥都是学商,学校毕业之后去流行服饰店当店员。他不想追随兄长的脚步,决定去念工学院。工学院的学生都是认真向学,准备当工程师的年轻学子。 Sagmeister的一头长发和反文化精神和同侪格格不入,朋友也不多。他勉强念了三年,同时还自组乐团,这个经验让他学到宝贵的一课。「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看电吉他和音箱的杂志,在那边做白日梦,以为只要有那些高级的设备,有那台音箱/喇叭/麦克风,我们就可以和偶像一样厉害。后来我做设计师之后就没有犯同样的错误。我用的工具只会让我更优秀一点点。」

念完工学院之后,他转到隔壁的登恩本(Dornbirn)继续念书,加入左派季刊《Alphorn》的编辑团队,接手刊物的设计工作。 「我发现我对版面设计比对写作有兴趣。」

师傅授课制
十九岁的Sagmeister从登恩本学院毕业之后就进首都维也纳知名的应用艺术大学(Die Angewandte)继续念书。「学校有一套师傅授课制度,四年都跟同一个教授。如果你跟到的老师不错,学习的效果就很好,如果你跟到的老师不好,效果就比较差。我跟到的老师年纪很大,没有跟上设计界的最新发展,所以我们学到的都是基本的东西:构图、字体设计和格版系统。」

其他更有挑战性的学习机会则出现在别的地方。他姊姊的男朋友介绍他认识维也纳现代剧院(Schauspielhaus)的总监Hanz Gratzer。 Gratzer委托Sagmeister和三位同学帮剧院的演出活动设计宣传海报。他们四个称自己为「好的团体」(Gruppe Gut),自命为现代剧院的代言人,每一次剧院有新的演出,他们就会各自为新的剧码设计海报,由Gratzer选出优胜之作, Sagmeister就经常被选中,贴在维也纳的市区各地。

当时的Sagmeister和现在一样,喜欢看到自己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当然,看到一个自己做的很差的作品印出来,跟看到一个自己很满意的作品贴在市区各地,两种感觉差别非常大。我替现代剧院设计的海报第一次出现在维也纳市区时就有第二种感觉。我替《艾贺曼同胞》(Bruder Eichmann)这出戏设计的海报,是我第一个很满意的作品。当时我还在念书,能够有这种机会真的让我很高兴。直到现在,看到自己的作品从影印机出来(如果有照我们设计的样子出来的话),还是会让我非常非常高兴。」

大城市的霓虹灯
在应用艺术大学念到最后一年时,Sagmeister申请美国傅尔布莱特奖学金,希望进入纽约的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他十八岁那年跟着姊夫去美国纽约玩了一周之后就爱上这个城市,即将大学毕业的他急着想要重返纽约。他替现代剧场设计的海报帮他拿到奖学金,带领他前往美国。「我从小生长在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小村庄,一直想体验大城市的生活,所以我真的很高兴可以拿到奖学金去普瑞特念书。除了可以待在纽约,我更喜欢在艺术学院念书的那段日子。如果有办法,我可能会一直待在学校里不走。」Sagmeister在新的环境里如鱼得水,在这三年内潜心吸收当代的设计风格,充分体验纽约的都会生活。

服役(插曲)
奥地利规定所有役男皆须在三十岁之前服完八个月的兵役或社区服务。 1989年,在纽约住了三年之后,Sagmeister回到家乡,在维也纳近郊的难民收容中心服务。还好,他的工作很轻松,有时间让他接点设计案来做。服完兵役之后,他又继续在维也纳工作了一年,直到一次度假将他的设计生涯带向另一个阶段。

香港
Sagmeister跟朋友去香港玩,他决定假装去找工作,想要了解当地设计界。假意跟八家公司面谈完之后,广告公司Leo Burnett突然说要请他去上班。他对这份工作并没有很有兴趣,所以就故意开高价,希望对方知难而退,没想到公司毫不考虑就答应了。于是他就成为Leo Burnett香港设计团队的创意总监。

他在这个位置上做了两年,经常一天工作十八个小时,不停地设计识别系统、企业年报、手册和各项文宣,管理手下一群员工。「在香港的这两年是我的设计生涯当中学到最多的两年,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年的工作量最大。我发现其实我们可以从不合适的工作中学到很多(譬如如何避免再接到类似的工作)。我还是可以随时转换成当年的工作型态,只是我不喜欢那种模式。」他在1993年离职。

重返纽约
离职后的 Sagmeister在斯里兰卡海边的度假小屋接了三个月的设计案(他把小屋取名为他的「宣传小茅屋」,Stefan’s Propaganda Shack),回到纽约在Tibor Kalman的设计工作室M&Co工作,Kalman本人则专心替《色彩》(Colors)杂志做设计。替他的偶像工作让他收获颇丰,可是也有一点棘手,而且没有持续太久。六个月后,Kalman决定结束工作室的营运,搬到义大利,专替《色彩》杂志做设计。 Sagmeister自立门户的时间到了,他终于可以做自己一直想做的设计工作:音乐唱片包装设计。

他在香港那段期间把丰厚的薪水都尽量存起来,现在刚好拿来创业。他在曼哈顿买了一间两层楼的顶楼公寓,楼上是住家,楼下改装成工作室。 1994年1月,Sagmeister Inc.设计公司正式开始营运。

唱片包装设计
创业初期Sagmeister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向唱片公司自我推荐,同时接其他非音乐界的案子维持生计。几个月后,Sagmeister有个玩乐团的朋友 Hans Platzgummer请他设计HP Zinker乐团的新专辑《太疯狂》(Mountains of Madness)的包装。专辑封面是一个老人静静地看着一只暗红色珠宝盒的样子。把CD书抽出来之后,原本平和的老人却转变成疯狂吼叫的恶魔。整个效果出人意表,概念却极其贴切,Sagmeister首张唱片封面设计就被提名美国葛莱美奖的唱片包装类别。这个作品是Sagmeister工作室首只「畅销单曲」。后来这个红色封膜的设计概念也套用Sagmeister第一本作品集的封面设计上。他将历年来知名的作品集结成册,出版《吸引你的目光》(Made You Look)这本专辑。 「HP Zinker的CD是个很巧妙的设计,效果很好,加上又被提名葛莱美奖,真的帮我们打开通往音乐界的门。」

后来几年,找上Sagmeister的知名设计案越来越多,让他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发挥他的幽默感。一连串替摇滚乐手Lou Reed、David Byrne、滚石合唱团,还有他替AIGA设计的那几张恶名昭彰的海报,吸引客户不断回笼,总是能在设计界掀起狂潮。

不贪心
此时Sagmeister大可利用机会扩大工作室的规模,但是他却坚持维持小工作室的型态,经常只跟一位设计师和一两位实习设计师合作。如此一来,如果他自觉没有办法提供客户最好的设计,就会拒绝上门的客户。「自立门户是我在设计上最好的决定,维持小工作室的型态则是第二好的决定。在我这边工作过的设计师包括一开始的Veronica Oh,然后Hjalti Karlsson也在我这边做了四年,还有现在的Matthias Ernstberger,他们对工作室,对我,都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他们三个人经常带进新的想法,新的技巧和挑战,我觉得我可能会变得更老更讨人厌。」

问Sagmeister什么时候第一次觉得自己成功了?「有一次有专车来接我飞去洛杉矶,跟滚石合唱团见面讨论《通往巴比伦之桥》(Bridges to Babylon)专辑封面的设计,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自己终于办到了,可惜那种感觉消失的很快,几天后我觉得自己像个白痴。」

一年不接案
1999 年,工作室成立五年后,Sagmeister决定一年不接案,全心投入实验性质的纯艺术创作,让当时在他手下工作的Hjalti Karlsson离开自立门户,和之前在Sagmeister实习过的Jan Wilker (第160页)成立工作室。「当时(1999年)我对工作室的设计工作感到厌烦,加上我那个时候在葛兰布鲁克艺术学院带学生的一个工作坊,那些学生的技术都很成熟,做很多实验性质浓厚的作品,让我很嫉妒。然后Ed Fella来我的设计工作室参观,拿他的素描本给我看(第26页曾提到),我受不了了,决定一年不接案,不接案的一年对我而言很值得,我又重新找回对设计的热爱。」

回归正常工作之后,Sagmeister更加努力改变这个世界。最近几年他开始提供政治团体「真正的大多数」(True Majority)专业的设计服务。这个组织是由美国班杰瑞冰淇淋(Ben & Jerry)的创办人之一Ben Cohen所发起,目的是要推动美国政府实施几项能够把地球变得更好、更安全的长期政策,譬如消除饥荒、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等层面较广的概念,也有要求各国心甘情愿地支付联合国会费等明确的诉求。这「不」是一群立意良善,理想很伟大却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嬉皮。他们确实很有可能实现理想。

目前Sagmeister正在柏林教一学期的设计,继续他用设计感动人心的使命。

corporate_withoutSVA

平面设计大师施德明访谈

sagmeister,奥地利裔美籍设计师,纽约sagmeister inc创意总监,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纽约库珀艺术联合学校教授,现任教于纽约视觉艺术学校研究生部。主要从事唱片、海报、形象设计,可以说是 设计界的传奇人物了。设计师王序为其翻译了中文名字——施德明,我们可能对这个名字更加熟悉。

1962年,施德明出生于奥地利毗邻瑞士的比利格兹,他受教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在校期间,他与几位同学一起创立了gruppe gut,并为前卫剧院宵士比豪斯创作海报。毕业后,他获fulbright奖学金前往纽约鲁克林的普拉特学院学习。

在纽约、香港分别工作一段时间后,施德明于1994年成立了sagmeister inc.new york。施德明一直致力于推动音乐包装,“我非常喜欢做cd封面,好处在于客户都是那些你想见的,想和之一起工作的人,我爱音乐,我不用再说‘我又不喜 欢这产品,干嘛还费劲推销它呢’之类的废话了。设计的格式也很好,一张cd有多个面,每个都必须完美配搭以适应音乐本身。把努力花在这么小,可以随身携带 的东西上,那感觉实在是好,这是唯一不会给人扔掉的包装”。
在他的cd包装设计中,施德明为平面设计的各个环节带来了一套全新的关系。他强调意念,敢于把设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使其中非视觉的元素获得了无法忽略的重要性。他认识到包含图形的和非图形的设计方面,各个方面融合成一个整体,结果往往是1+1>2的。

他的作品中也有不变的元素。在他为香港广告公司4a创作的作品募集海报中那种幽默就是他感觉尤为解脱的,“我特别喜欢那种需要我和客户的勇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最终都成功了的项目。”

他的设计融合了质感与概念,“如果不是单纯地铺砌,而是把意念扭成一个整体,往往会更好。但要 做到这一点,它必须是整体意念的完整部分。我最讨厌那些为了凑数最后才添加上去的东西。”他不断变化形式及美妙的创造性,为cd包装设计开辟了一个广阔的 空间,并为这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准。客户包括滚石、hbo、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时代华纳兄弟娱乐公司等,还曾经5次被提名格莱美奖,并最终以“说话的头脑” 盒装激光唱片获奖。他还获得过国际间几乎所有的重要设计大奖。《 施德明,让你开眼界 》专集2001年由布斯.克里本出版社出版,成为当时最佳畅销书之一。其个人作品展在苏黎世、维也纳、纽约、柏林、东京、大阪、布拉格、科隆和汉城等地展出。

Being not truthful(不真实的存在),是由Ralph Ammer和Stefan Sagmeister(施 德明,美知名平面设计师)新近创作的一个装置作品,于上周首次在纽约的奥地利文化论坛中展出。这个装置借鉴了Sagmeister的日记“Things I have learned in my life so far”(我毕生之所学)中的一句格言“与我之存在相左的不真实”(Being not truthful works against me)。正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样,这句话先是被手写出来,然后在作品中通过不寻常的方法得以再造。

通过Ralph Ammer开发的一种软件,这些词语被构建成一个“蜘蛛网”,然后被投影到墙上。一个小型摄影机还专门拍摄拍摄投影的前方位置,以此产生镜像的效果。这个 蜘蛛网重叠在实况录象的画面上,这样当有人从屏幕前走过时,他就会被网缠住,直到它美丽地破裂。人“挣脱”之后,蜘蛛网就会逐渐恢复原貌,静候下一次的“ 打扰”。

这件作品提出了何谓“真实”的问题,同时也对从宣言到真理(turning a statement into a rule)的过程提出了质疑,就算它是非常个人的东西:“这个很脆弱的构造展示了这条格言(即上文的‘与我之存在相左的不真实’)的弱点以及使其不朽的努力。每当人们经过它并毁灭它时,这条格言都会受到肢体挑战。”

where do you work on your designs and projects?

everywhere, obviously the execution of them mostly in the office. the conception of them everywhere, I travel quite a bit and now I find it easy to work on a plane and I love to work in a hotel room. I love to work in new fresh surroundings, a new country…also I prefer working on concepts that don’t have a deadline attached where I can work freely.

你在什么地方做设计和你的项目?到处都可以,显然,执行它们时是在工作室。孕育它们时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我旅行得有点多现在我发现在 飞机上工作比较容易,我喜欢在饭店的房间里工作。我喜欢在新的环境里工作,一个新国家…… 也更喜欢在没有附加的最后期限观念的工作无论在哪我都可以自由地工作。

and your studio is small…

你的工作室很小……

we very purposefully remain small. we started in 1993 and there would have been many opportunities to grow through the nineties. other than not being involved with the size of branding I definately think that a small studio only has advantages (apart from not being involved with the branding projects). to keep the studio small was actually advice i received from tibor kalman .

我们保持小的状态是有目的的。我们的工作室是1993年开始的在九十年代有许多机会可以发展大。另一方面我想得很清楚地明白小工作室仅有的优势,不要为打上尺寸的烙印而拖累自己,保持小工作室我是从 tibor kalman 那里得到的忠告。

what are you afraid of regarding the future?

说到未来你有什么感到畏惧的吗?

hmm (thinks) not much, I wouldn’t call myself a very gutsy person but I can’t say that I am scared of anything regarding the future… not at all. I think that it’s going to be fine. humanity adapts to all kinds of situations and right now I think is a good time to be alive.

不多,我不称自己为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但是我不能说提到未来我有什么恐惧的……仅次而已。我想这会好一些,去适应人类不同的境遇,现在我想是去活动活动的好时间。

do you notice 注意 how women are dressing?

你注意女人是怎样穿着的吗?

I do now much more than I used 10 years ago because my girlfriend is a fashion designer. now I notice things here and there. she’s influenced how I dress for sure(heavily), and she has given me more of an eye for things.

是的我比10年前要注意,因为我的女朋友是时装设计师,现在我注意这儿注意那儿,她影响我怎样确定穿着,并且她给我更多的眼光去观察东西。 do you have any preferences 嗜好物,优选权?

你有优选权吗?

also through her influence, simple grounded ideas.

也是通过她的影响,以简约为基础。

what kind of clothes do you avoid wearing?
basically anything that isn’t made by my girlfriend, or isn’t sold by my brother. he also has a men’s fashion store. so between the two of them I would say 95% of what I wear comes from either of them.

什么类型的衣服你避免去穿?基本上只要不是我女朋友设计的,我兄弟卖的。他有一个男士时装店。所以, 我穿的东西都出自这两者之间。

Xy say: 他的作品很强势、有力、充满侵略性。谈到女朋友,他如此顺从和柔软,这种男人可爱!!他对上面几个问题机敏的回答,让我接触到他人性柔软的一面,我也会爱 上这种人的! 他为自己的作品敢于用针在身体上刺字投入、舍命……当然,不是因为刺字作品就好,打动人最终靠idea. 是他能把一个概念做到极致精神。

do yo have any advice for the young?

try to be a good person and work your ass off. see video clip

when you were a child, did you want to become a designer? not as a child but as an adolescent , when I was around 15 or 16 I knew that I wanted to become a designer. see video clip

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想成为设计师吗?不是小孩时期而是青少年时期,当15,6岁时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设计师。

Xy say: 我在他这个年纪时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呢!

像设计师那样思考:Stefan Sagmeister

P:  Stefan Sagmeister

D:  Debbie Millman

D:有没有些事情是你想做却没做的?

S:在设计领域?

D:人生规划中!

S:是的。我的人生规划中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过。我想要驾驶卡车穿越南极洲。我想到斯里兰卡住一年。两件事情我都想做。在设计方面,我也有两件事情尚未从事——其一便是替深红之王乐队(King Crimson)的专辑设计CD封面,尽管我们早就不做音乐专辑封面设计了。深红之王乐队的音乐长久以来一直与我心灵相通。另外一件,就是我想为全球知名的大品牌做设计,当然前提是我要有能力接触到决策层。

小型工作室唯一的劣势在于,大部分品牌设计的大案子都会交由非常大型的国际化公司运作。依我看,这是极其不公平的。看看那些已获得全球认可的品牌,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由独立公司莱设计的,比如耐克(Nike),苹果(Apple)和IBM。当然,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它是出自设计师保罗兰德或索尔巴斯之手。

我非常,非常明白:品牌设计的涵义要比标志设计精深的多。但现如今,国际咨询公司所做的工作多为咨询,而非设计——尽管他们表面看来与此相反。这些咨询公司更希望自己远离设计领域。当你开完会,同这些咨询公司的老板或创始人在酒吧小聚后,你就很容易辨清他们的工作。因为他们所申明自己所在做的事情,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如果你回顾一个品牌诞生的整个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些顾问公司连品牌里最重要的东西都做不到。

D:那你怎么认为?

M:咨询公司无法发挥品牌的品质影响力,而品牌品质所具备的影响效应应要远比设计师的影响力大得多。无论我去参加哪个会议,人们谈论的品牌都是千篇一律的:iPod,星巴克(Starbucks),或者过去十年的成功品牌。尽管这是设计大会,其中却不断地充斥着有关这些公司(拥有成功品牌的公司)如何定位品牌的各种理论。真正的重点是,这些公司已经找到如何运作一个品牌的方法。

如果看这些公司,就会发现它们的广告和品牌预算都是非常少的。如果比较一下星巴克和麦当劳的广告和品牌预算,前者的比后者的少得多。我想,消费者都会根据品质而进行选择。不过,在消费者无法分辨产品差异的时候,设计师的作用就派上用场了。

D:比如?

M:水。伏特加酒。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很难分辨一瓶水同另一瓶水的区别,也很难说出伏特加酒的差异。我们所做的——无论是广告、瓶身设计还是瓶体标志的设计——就是赋予其差别性,因为这是唯一能让消费者估量如何选择的砝码。当消费者真正了解到产品的区别之后——比如汽车、咖啡——我们的工作就会显得相当微不足道了。

施德明作品欣赏

身份是一位平面设计师,但他却是以艺术家的手法进行设计,本来设计与艺术之间的界限是过去二十年热烈辩论却没有结论的话题,艺术家跨界设计圈也许司空见惯,可是设计师跨界艺术却不多,而且像Stefan这般跨得如此自然的也属罕见,他充满手工感、肉体暗示的作品总是让人们反思今天到处泛滥的,人造美女般光滑却千篇一律的数字设计。实际上,设计师首先必须是艺术家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设计。闲话打住,来看Stefan的作品。

Sagmeister

Stefan Sagmeister最让人难忘的作品是一张讲座海报,1999年,美国设计协会邀请他做演讲,他让助手用刀片将活动海报的文字信息刻在自己身体的躯干上,然后拍成照片做成海报。什么样的设计师会这么疯狂?因为这更符合行为艺术家的笔法。无疑海报轰动一时,从此Stefan展开了一条观念设计的新路。当然,这种肉身设计的代价也很大,第二年他去海边晒太阳的时候,刻字的地方泛红,海报的文字居然在红肿的皮肤上再度出现。

1996年,美国摇滚音乐家Lou Reed请他的工作室设计唱片封面,他将文字写满Lou Reed的脸,效果也可以用震撼来形容。lou reed ‘set the twilight reeling’ poster 1996

Stefan Sagmeister的设计在开始并不为人所接受,因为大家认为设计师应该守本分,多为雇主着想,可是1992年Stefan在香港为广告界举办的一个颁奖盛典设计海报就十分出格,因为画面里居然有四个广东人排队大秀臀部的场景,于是香港人很愤怒,大加抗议,最后结果可想而知。这种充满挑逗的设计很多,例如他给美国设计协会做的另一次演讲海报上出现了两条肉感十足的飘荡的舌头,着实惊人。

2008年,Stefan Sagmeister在纽约的Deitch艺术项目空间做了个展,同步发售同名书籍《一生所学》,这本日记体的书描述了20件作品的孵化过程,而且书的装帧也有巧思,书的封面以他镂空切割的头像为背景,封套里居然有十几本不同封面的小书,值得读者收藏。

施明德,或者Stefan Sagmeister,他喜欢自由思考,在飞机上,酒店里或者陌生场所工作,身上穿的大部分衣服都由做时尚的女友设计,或者来自他的兄弟的服装店,他从不勉强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一起合作,尽量腾出时间进行纯实验性的尝试。我们猜想,他运用个人格言创作的作品可能受到那些著名观念艺术家的影响,比如 Barbara Kruger, Jenny Holzer,Laurence Weiner等等,跟他们一样,以文字为主要语言材料。最后,不是最不重要的,他很帅,虽然是奥地利人,但是很英伦范儿+北欧混血的感觉。

2004年,Stefan的公园项目“Trying To Look Good Limits My Life”:

书:《一生所学》(Things I have learned in My Life So Far)

Stefan

艺术家Stefan Sagmeister为Levis设计的新款牛仔裤海报隆重登场了。这是一款效果相当惊人的牛仔裤,Stefan Sagmeister作为一位特立独行的视觉艺术家,他的设计完全解构了Levis 501牛仔裤。他实际上是把一条已经存在的牛仔裤重新拆除,牛仔裤在经过分解后变成了深蓝色,和灰色的绒线,裤子上的纽扣,图钉,拉链,口袋里的标签都被一一分解。然后,Stefan Sagmeister又把这些分解的东西作为原料重新结合在一起,做成了一条全新的牛仔裤。

LEVI’S的联名发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故事,这已经成为一个最有趣的品牌工具。由于最近的团队与平面设计公司Sagmeister标志性工程横跨领先音乐家滚石和地下丝绒等, Levi’s 赋予Sagmeister标志501 ,以形成自己的艺术事业。我们都非常了解的501的影响几代人的workyard的流行文化的世界。该联合品牌艺术设施将被视为仅在零售商美国和他们的两个地点在洛杉矶和旧金山。这个预览这里看到的只是两个更全面的释放,将推出在未来几个月内 同时,Levi’s购买的美国抹布将包括一个特殊的海报艺术,正如你可以告诉,在解构的牛仔裤是代表非常的DNA,它成为一个对世界著名501s 。

Bananawall

Bananawall

Bananawall
Who would not need a bananawall in their officegarden? This modular freestanding, indoor/outdoor bananawall system was designed by Stefan Sagmeister. It is made of 7200 banana’s. Quite an original way of re-using consumer products as design materials.

Bananawall

[请保留:后时代 http://www.houshidai.com/]

格格物
喜欢,就收藏到自己的地盘吧:

我要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