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sche

保时捷博物馆Porsche Museum
Panamera身後相形更顯巨大的博物館,猶如為人母的自信驕傲,將新生得意之作Panamera穩穩地摟在懷中,大方地向世人展示。

不同於年初U-CAR飛抵德國斯圖加特,親訪保時捷博物館並完成詳細的博物館參觀報告,這次關注的焦點,正是博物館外靜靜停放的,那款由品牌創立超過一甲子的Porsche跑車廠,傾注資源嶄新開創的四門四座房車旗艦-Panamera車系。

Panamera初新生,襯映ㄧ甲子孕育的驕傲

Panamera身後相形更顯巨大的博物館,猶如為人母的自信驕傲,將新生得意之作Panamera穩穩地摟在懷中,介紹給來自全球參訪博物館的Porsche車迷,這股新生喜悅氛圍,包括我在內,當下每個人都能清楚感受。

電動手扶梯穿越各層展區,彷彿讓Porsche歷代的設計元素在同一時空瀰漫流動,匯聚的設計能量確實令人感動。
沿著長長的電動手扶梯上升,透過精密鑲嵌的菱形玻璃窗往外回望Panamera,手扶梯似乎幻化為ㄧ條臍帶,帶領我探索母體中孕育Panamera的豐富元素。

Panamera這款新車系,出現在承襲保時捷歷年珍貴研發資產的博物館,讓「系出名門」的血統淵源不再是型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猶如胎兒臍帶與母體之間的緊密連繫,包括Panamera在內的所有Porsche創新車系,都不是一天瞬即完成的,血緣、基因與傳承,正在這座博物館內流動,沿著長長的電動手扶梯上升,透過精密鑲嵌的菱形玻璃窗往外回望Panamera,手扶梯似乎幻化為ㄧ條臍帶,帶領我探索母體中孕育Panamera的豐富元素。

Porsche核心哲學,自我追逐夢想車款

將時間脈絡放遠來看,Panamera並不是ㄧ項歷史的意外巧合,而是Porsche品牌持續對創新夢想車款的堅持。承襲父親Ferdinand Porsche對於汽車工藝的絕頂天份,自1948年引領Porsche由汽車設計轉變到汽車製造廠的Ferry Porsche,在創業時所說名言,今日依然醒目地在此昭告世人。

「我環顧四週,可是我找不到我理想中的那輛車,因此我決定自己打造一輛。」

Ferry Porsche,在創業時所說名言,今日依然醒目地在此昭告世人。「我環顧四週,可是我找不到我理想中的那輛車,因此我決定自己打造一輛。」
1948年6月8日在奧地利Gmund山區草創廠房產出的Porsche首輛作品356 No.1,關鍵地啟動Porsche跨越ㄧ甲子創新研發的熱血。

這洋溢傲人才氣的宣誓,承襲自Ferdinand Porsche接班人的自信,也激發品牌開山始祖356車系的誕生,當然,在21世紀當Porsche以穩健步伐跨越60年新里程後,理所當然地,也傳承到Panamera車系。

接下來,請容我以圖文方式與讀者分享,瀏覽Porsche家族所累積的肥沃土壤,所轉化為孕育Panamera的重要元素。

由消防車到金龜車,多樣豐富的Porsche家族土壤

1912年問世的Austro Daimler Motorspritze消防車,在博物館靜靜展示Porsche設計領域的多項與原創性。由加入Austro Daimler擔任總設計師的Ferdinand Porsche所開發的消防車,擁有搭載送水幫浦與水管於車上的獨立移動機能,預示現代消防車的設計潮流。根據博物館資料,這款消防車的首批客戶正是Austro Daimler廠內的消防隊員。

1912年問世的Austro Daimler Motorspritze消防車,各種因應消防車高機動性的裝備都被整合於車上,顯現Ferdinand Porsche的過人才智。

當然,Ferdinand Porsche並非只有消防車這類的作品,1934年在Stuttgart新成立的設計工作室,Ferdinand Porsche替Auto Union (即為後來的Audi)所屬Wanderer車系設計Wanderer W 22,所搭載的鋁合金六缸引擎,以及Porsche開發的扭力桿懸吊系統,都是當時相當先進的設計,另一方面,Wanderer W22的問世也象徵Ferdinand Porsche在豪華四門房車的重要嘗試。

1934年問世的Wanderer W 22象徵Ferdinand Porsche在豪華四門房車的重要嘗試。

Volkswagen Käfer即是全球車壇廣受歡迎的Volkswagen Beetle金龜車經典車系。自1934年由Ferdinand Porsche發想推出「Volkswagen」國民車概念後,彷彿金龜子圓潤的獨特線條搭配後置後驅空冷引擎設計概念,成為Porsche家族設計的重要傳承資產。在二次大戰後的1950年代,Volkswagen Käfer以舒適、耐用、高性能與平價,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車款之ㄧ,車系產品生產週期更由1938年橫跨到2003年,紀錄可說是車壇空前絕後。

這款1950年代生產的Volkswagen Käfer,即是全球車壇廣受歡迎的Volkswagen Beetle金龜車經典車系。

殘念的全尺寸四人座911車系

由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操刀的Type 754 T7,在1959年問世時已經擁有日後首代911的重要元素,但是,這ㄧ步的轉則也是極為關鍵,當時身為領導Porsche方向的Ferry Porsche,否決Type 754 T7全尺寸四座的設計,決定修改為2+2座設計,這ㄧ步也讓Type 754 T7提出的Porsche四座跑房車概念,相隔50年後才由Panamera接手完成。

由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操刀的Type 754 T7,在1959年問世時,算是四人座911的雛型始祖。

在911車系雛型階段否決Type 754 T7之後,被Porcshe原廠視為356車系接班人的911車系,順利於1963年的德國法蘭克福車展首演,911全新世代自此躍上舞台。而在推出911車系後,Porsche原廠在早期仍有推出911車系全尺寸四座版的企圖,成果就是這款1970年所提出,軸距加長350mm的911 S Typ 915長軸版計劃,然而,在原廠維持一貫犀利跑車風格並避免各車系競爭的考量下。僅管計劃延續四年之久,最終,911 S Typ 915的全尺寸四座911仍然胎死腹中。

而在推出911車系後,Porsche原廠在早期仍有推出911車系全尺寸四座版的企圖,成果就是這款軸距加長350mm的911 S Typ 915長軸版。

924與928開啟大掀背尾門時代

略微不同於高性能跑車的911車系,自車頂到車尾的高角度斜後線條,Porsche分別在1974年、1983年推出924與928車系,衍生出獨樹ㄧ幟的大掀背產品。因應1970年代能源危機,Porsche應Volkswagen的邀請開發新世代跑車計畫,這款1981年推出的924 Baustufe 1,正是此研發計畫的產物,Porsche將其定位為Porsche入門跑車,採低角度延伸的大掀背尾窗,讓車輛在不刻意加長軸距下,仍保有較寬敞的座艙空間。

略微不同於高性能跑車的911車系,自車頂到車尾的高角度斜後線條,Porsche分別在1974年、1983年推出924 Baustufe 1 (上)與928 S (下) 車系,衍生出獨樹ㄧ幟的性能大掀背產品。

這樣的概念影響1983年推出的928 S,更成熟圓潤的車尾線條,以及水冷式V8引擎的強悍性能演出,讓928 S與911車系區隔開來,同時,928車長尺碼由924世代的4,200mm增長到4,520mm,也讓乘載空間更提為升。透過掀背大尾門設計,來維持Porsche車款傳統的流線跑格,又能兼顧座艙乘坐機能,這樣的概念在此時已被清楚看。

Porsche這股持續演化的Gran Turismo跑旅設計潮流,在1995年的928 GTS來到巔峰,總輸出動力達350匹之譜的5.4升V8引擎,搭配空力大型尾翼與醒目的全車尾燈組設計,讓極速達275km/h的928 GTS名留Porsche車史。

Porsche持續演化的Gran Turismo跑旅設計潮流,在1995年的928 GTS來到巔峰。

愛家人的Porsche,對開四門四座實驗作品

僅管在產品定位考量下,Porsche選擇雙門與2+2座的座艙規格,但在前面多款實驗性作品的醞釀下,1987年由Porsche原廠工程與設計團隊,獻給Ferry Porsche的實驗性作品928 Studie H 50,終於邁入重要的ㄧ步,對開式四門設計,搭配寬敞與完整的四座空間,讓擁有一輛Porsche,也能擁有與家人歡樂團聚的時光,當然,Porsche原廠堅持的原則是,這依然是一輛道地的Porsche!這樣的實驗動機,已經很接近Panamera的設計特徵。

1987年推出的928 Studie H 50實驗作品,對於四門四座Porsche的演化擁有關鍵地位。

德式風格,謹慎醞釀量產車系

在博物館的ㄧ角,Porsche將空間保留給現行販售的主力車系,由左到右依序為Boxster、Cayman、Cayenne與911車系,四款車簡潔的排列,不僅領受各地車迷近距離的賞析,也象徵Porsche車廠對於開發新車系的謹慎與節制,沒有理性的評估與醞釀,絕不輕易出手。尤其是2002年推出,讓Porsche首度跨越跑車領域的首款LSUV-Cayenne,全球巨大的銷售成功與對Porsche資金的挹注,對鼓舞行事謹慎的Porsche原廠,推出全新四門四座的Panamera車系,肯定有正面的影響!

在博物館的ㄧ角,Porsche將空間保留給現行販售的主力車系,由左到右依序為Boxster、Cayman、Cayenne與911車系。

孕育成果,Panamera待命初發

如同呱呱落地的初生嬰兒,開始接觸奇妙的真實世界。在市售車成為博物館探訪Panamera淵源之旅的尾聲時,原廠已在博物館門口準備兩款嶄新的Panamera,車輛停妥後不久,已有不少Porsche車迷圍繞在Panamera Turbo與Panamera S身旁,各界矚目的焦點反應,確實讓來自東方國度的我們,被投注不少羨慕的眼神,當然,直接面對面與新生的Panamera車系來趟試駕體驗,就在下一篇報導完整呈現。

原廠已在博物館門口準備兩款嶄新的Panamera,車輛停妥後不久,已有不少Porsche車迷圍繞在Panamera Turbo與Panamera S身旁,Panamera受矚目的程度不言自明。
1 2 3
格格物
标签: [ , ]
喜欢,就收藏到自己的地盘吧:

14 条评论了 “Porsche”

  • 11 一月, 2011 11:49

    Thanks for all your efforts that you have put in this. very interesting info .

  • 20 一月, 2011 4:45

    Hello! I simply wish to give an enormous thumbs up for the great data you’ve here on this post. I can be coming back to your blog for more soon.

  • 20 一月, 2011 16:28

    The subsequent time I read a weblog, I hope that it doesnt disappoint me as much as this one. I imply, I know it was my option to read, but I really thought youd have one thing interesting to say. All I hear is a bunch of whining about something that you may repair when you werent too busy on the lookout for attention.

  • 21 一月, 2011 0:45

    This actually answered my downside, thank you!

  • 4 二月, 2011 7:46

    share we meet more about your review

  • 1 三月, 2011 1:20

    I assume need to construct credibility to construct the record

  • 1 三月, 2011 1:21

    brilliant writing, interesting and proper towards the stage

  • 1 三月, 2011 1:22

    American citizens ought to be cheering him on. He’s shining a very bright light on all the awful

  • 9 三月, 2011 19:30

    Sorry that i am writing this here but I had difficulties with contacting you via given email

  • 15 三月, 2011 20:05

    i believe you have noted some very interesting points , regards for the post.

  • 27 三月, 2011 23:25

    A very informationrmative story and lots of really honest and forthright comments made! This certainly got me thinking about this issue, cheers all.

  • 28 三月, 2011 16:57

    A lot of what I am reading here is excellent. Figured Id comment on one of these posts! Ill check back for updates! :)

  • 29 三月, 2011 10:26

    As far as me being a member here, I didnt even know that I was a member here. When the article was published I received a notification, so that I could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ost, That would explain me stumbuling upon this post. But we?e certainly all intellectuals.

  • 18 八月, 2011 22:26

    I expect I’ll be coming back again soon.

我要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