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ZEN-佛教传记电影

电影“”根据大谷哲夫原作《永平之风,道元的生活》改编,是一部僧人的传记片。

公元十三世纪,日本僧人道元(中村勘太郎 饰)不远万里来至宋朝,遍访名山大川以求佛法真义。然各大寺院教众贪恋香火,与政治靠拢,普天之下难觅真道。历经曲折,道元偶然结识拜在天童山如净师座下,最终得以悟道,修成归国。是时,日本处于镰仓混乱时期,民间烧杀抢掠,奸淫横行,连僧人也无心修行,贪心享乐。道元一手创立曹洞宗,引得诚心向道之人来服,却也遭致其他门派的忌恨,多得镰仓地方长官波多野及众弟子的维护,道元带领弟子辗转来至越前,在此建立永平寺,佛教曹洞宗开始慢慢发扬光大。

电影“禅”在线高清观看地址>>>

一部关于宗教的电影:

影片围绕镰仓时代高僧道远的生平展开。身为乱世之中的贵族后裔,母亲在他童年时代即病故,临终前说道:“人啊,为何逃脱不了这世上的纷争,病痛和死亡?愿你能找到超脱这些苦痛的道路……”。人间的痛苦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4岁上,他便毅然出家修习佛法。到24岁时,本地的师已经难以回答他的问题,于是他毅然泛舟前往大宋,遍访名僧,参学禅理。经过苦苦的寻觅,他终于在天童山找到了高僧如净禅师。静修四年之后,道远在参禅中明心见性,达到了“身心脱落”、“目横鼻直”的高妙境界。

回到日本,道远一心弘扬佛法,这引起了本地比墟派僧侣的猜忌和攻击,于是他遁入山林创隐居永平寺,以其纯粹的禅法和高洁的人格吸引了大批信众的追随。禅师的晚年,盛名传入为恶鬼冤魂缠绕的北条时赖耳中,道元应邀觐见,用“挥剑斩明月”的禅机开示时赖,驱走了他的心魔,声名大振。道远终身以弘法利生为己任,最后在蒲团上安然圆寂,留下辞世诗云:“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影片中道远禅师的扮演者中村勘太郎出身歌舞伎演员,眉目清朗中正,为了接近历史上的道远,他深入寺庙中体会禅僧的生活,并积极学习汉语,在银幕上演出了一位令人信服的高僧形象。剧中扮演女主角“林子”的,是曾红遍日本的明星内田有纪,以清纯少女形象深入人心的她在片中扮演一位深受人间苦难摧残的女性,内田的演绎丝丝入扣,令人刮目相看。而另一位青春偶像藤原竜也则在片中出演北条时赖,影片阵容可谓实力与人气并重。

影片为了体现禅意,煞费了一番苦心。为了表现禅师入定的自在境界,导演大胆采用电脑特效,展现莲花处处,蒲团上的道远升入天宇的瑰丽画面。而另一处镜头,一轮明月当空,映照在地上的千处水田中,清风习习,翠竹郁郁,所谓自性烛照处,万法皆空。影片的配乐同样汲取了佛教音乐的元素,声画交融,体现出宗教电影特殊的魅力。

讲述名人一生的纪录片并不在少数,但是本片难得的是它是一部讲述出家人的传记片。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题材的一部作品呢?其实这和当今日本社会的现状还有挺大关系的。故事的主人公道元禅师是日本曹洞宗的开山之祖,死后他被封为“大师”。他主张“只管打坐”,这对日本的禅道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而二十一世纪的日本,面临文化贫乏和经济危机的困扰,许多社会现象反映出人心的荒芜与失衡。道元禅师提出的“只管打坐”的主张正好可以给生活在这个人心惶惶的不景气的社会的人一种心灵的宁静。可以说,这也是本片的制片方当初选择推出一部讲述出家人的人生故事的影片的原因。本片的一大功臣是执导本片的导演高桥伴明,据说高桥导演本身就非常崇拜道元禅师。生长于乱世的道元禅师的人生本来并没有多少戏剧性。但是他所倡导的禅学和打坐修行等,如今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代表,甚至“禅”已经超越了佛学本身的境界,成为了日本文化以及传统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据说本着对道元禅师的热情,高桥导演在一个月内就修改好了本片的剧本。说到这里来说说本片的剧本,其实本片的剧本并不是原创。因为道元禅师这个历史人物的特殊身份,如果故事不忠于历史,本片毫无疑问会招来一片骂声。因此本片找到了一个强力的“技术支持”,促成拍摄本片的幕后功臣大谷哲夫。大谷是驹泽大学的前总理事长,也是研究道元研究学的专家。他曾经出版过不少关于道元禅师的专著,还写了一部传记小说《永平之风道元生涯》。大谷担当了本片的总制作,而他写的传记顺理成章成为了本片的蓝本。原作中的史实部分完全得到了保留,而增加的阿琳和俊了这两个普通人则是为了让道元禅师的形象更加贴近普通老百姓。

电影侧重从道元禅师建立的曹洞宗(禅宗的一个派别)法门的以下几个主要教义入手,阐释道元禅师领悟到的真理:

  一,般若智慧,不由外入,皆从自性而生。

道元禅师手指天上的月亮,开示备受冤魂恶鬼折磨的镰仓将军,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佛法的智慧犹如无边无际的大海,但若心灵被妄念的浮云所遮蔽,就彷佛身在汪洋大海中却不见海水一样。抬头见明月,是双目可及,但眼中看到的只是无常变化之物,并非真实存在。为了说明这个道理,道元禅师让将军剑砍水中明月,虽然将军手中的剑触及月影,但无论他如何用力,水中的月亮破碎了依然会复原。禅师是在开示将军,只有以智慧观照到的月亮才是恒常的,而那轮自性中的月亮就是拥有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性。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旦了悟到此,身心皆可脱落。所以当被激怒的将军准备挥剑向道元禅师砍去的时候,禅师以坐禅姿态身形挺直,双手合十,面不改色,镇定自如,真正做到了舍身,舍心的真如境界。

  二,明心见性,直彻心源,佛理非关文字。

这是道元禅师一直以来倡导的修行关键。当禅师在建仁寺倡导佛理之际,当时日本占据统治势力的教派派出人马来挑战法师,他们质问法师从大宋带回哪些重要经典或者佛像,法师平静地答道:我把我“目横鼻直”的心性带回来了。比墟派的人崇尚的是文字和佛像这些实在的法物,而道元法师崇尚的是明了智慧的心性。这和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的教导也是一脉相承的。慧能认为,佛理不必拘泥于佛教经纶中的具体文字,不必执着于固定的文字解说,关键在于个人的体验与心悟。事实证明,道元法师建立的曹洞宗在日本后来的兴盛,他所赢得的广大信徒,他们之所以追随禅师,最重要的就是禅师高洁的人格力量和源于慈悲的智慧。

  三,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自心皈依自性。

心底无非自性戒,心底无乱自性定,心底无痴自性慧。按禅宗的说法,个人只要凭借自身的能力,不离世间就可以见性成佛,获得解脱。所谓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也是道元禅师反复教导弟子们学习的关键。出家人依然身在世间红尘之中,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坐禅修行,身心可以不沾染世俗红尘,保持清洁独立的品性。“行住坐卧,无非是禅”,道元禅师和门下的弟子们一起劳动,插秧种田,自食其力。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夜晚明月当空,映在一分分秧田水荡之上,每一个水塘中都荡漾着一轮美丽皎洁的月亮。郁郁黄花,青青翠竹,有情众生,莫非般若。这是多么形象而生动的开示呵。

  四,超越情感的羁绊但依然直面人心中最纯挚的情感。

这一点并非曹洞宗明文上的教义,但依然在道元禅师的教诲中得到了尽情的体现。可以说,人的爱欲情感也是这部电影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道元禅师慈悲的情怀让他对有情众生遭遇的痛苦有着感同身受的悲悯。当林子为失去生命的小孩哭泣的时候,禅师开示她,你去问一下村中的人家,看哪家没有死过人的,你带一颗豆子回来。当然林子找不到没有死过人的人家。这其实是佛经上记载的释迦摩尼的一个故事,电影中巧妙地假借过来,以此说明生死无常是不变的宇宙法则。

林子向道元禅师请求出家,但禅师看出她内心依然有着种种欲望的牵扯和羁绊,事实证明,林子果然对寺中英俊的年轻僧人俊了和尚暗生情愫,在一次次有意的接触中,俊了和尚内心终于禁不住也漾起情感的涟漪。这股情丝的牵扯在林子亲自为俊了和尚被蛇咬伤的小腿伤口吸毒的那一瞬间爆发开来。事后两人都承认了对彼此所怀有的爱慕。俊了和尚看到内心深处依然没有摆脱的色欲的纠缠,在羞愧和自责中,他流着泪向道元禅师告别,道元禅师目睹弟子的痛苦,也流下了悲悯的泪水。他内心深深爱着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弟子,但这是俊了和尚自身内心深处遭遇的问题,禅师深知这是外力无法去挽回的,唯一的希望在于弟子自身的了悟。在俊了走出山门的那一瞬间,他听到师父在身后赶了上来,道元师父留给他的临别赠言是——“永平寺的山门永远为你敞开着。”我相信,这句话一直回荡在俊了的心间,直到他最后的开悟。

道元师父最终是在和弟子们一起坐禅静观的时候离开红尘世间的。在病重弥留之际,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寂远禅师在他模糊的视线中化做了年轻时代的挚友公晓武士。“公晓,是你么。”禅师喃喃念道。“公晓,……是远山上的桦叶吧。”寂远师傅答道。禅师没有再问下去,心中已然澄澈明了。

师父离开后,正在打坐的弟子们不禁齐作悲声。寂远师傅忍着喉头奔涌而上的悲恸,勉力云:请继续坚持师父教导的禅定。道元禅师在离别之际,感慨地叹息道:没有什么是可以留住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带走的。道元禅师已然明白“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他在大彻大悟之后脱离凡间苦海,然心中是否仍有“悲欣交集”的牵挂,看看他那双清澈地看不到任何纤尘的双眸,凝视他眉宇间盛开的一朵清洁出尘的荷花,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道元禅师偈诗云:
  生死可怜休又起
  迷途觉路梦中行
  虽然尚有难忘事
  深草闲居夜雨声

禅的意义:

1、  死后的极乐世界是没有意义的,当下就是极乐世界。但如果说人间就是乐土,那人们为什么要相互残杀,承受各种疾苦,无法摆脱死亡的痛苦

2、  佛就在你心里。但你要明白,见到心里的佛并非易事,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以及各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就会生气和犯傻,见不到心中的佛,正是因为这些欲望蒙蔽了我么。所以我们要坐禅,通过打坐去除这些杂念,你只哟这样才能见到心中的佛。

3、  为何要等待死才能见到佛,此生就要见到佛。

4、  当你舍弃对过去的执着,即使你身处在世俗,心境也会十分清纯。

5、  让我们完全从日常俗世中摆脱出来,摒弃各种杂念,不思善,不思恶,甚至连开悟本身的想法都要舍弃。舍弃所有想法和念头,这就叫“非思量”。我们坐禅的目的不是开悟,只管打坐,他本身就是开悟。

6、  只是坐着如何才能找到真佛呢?——这就像你身处大海,却问哪里有水。春花夏杜鹃秋月冬雪寂寂溢清寒。事物本来就是如此,能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开悟了,坐禅也就是看海中的水罢了。然而,在我们看清自己本性之前,我们无法看清,水就在那里。我们的真本性就好像明月,虽然月亮可能被乌云遮住,或暂时看不见但不能说没有月亮。月亮就像本性,水是自我。(你切不开月亮,也切不开水,月亮在那,水也在那,不会改变,你看到只是表象,而不是本来面目)

7、  死期已到,无论你是高官厚禄还是家财万贯都就不了你。死亡你只能自己去面对,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万般皆如是。

8、  生之时,当生;死之时,当死。

9、  学习佛法就是了解自我;了解自我就是为了忘却自我;忘却自我就是为了证道;证道就能身心脱落(解放自我);进而脱落他人身心。

什么是禅?

禅,本义为“向祖宗大力推荐非血统的帝位继承者”,组成词语有“封禅”、“禅让”等。“禅让”这一奇特的袭位制度实行于我国上古五帝时代(2337 BC-2110 BC)。禅又为古印度梵语的汉语译音词“禅那”的简称,具体说是巴利语 Jhāna 的音译,梵语 Dhyāna 的简称,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原出自《奥义书》,为印度教术语,为“六支瑜伽”的第三支、“八支瑜伽”的第七支,是修习瑜伽的高级阶段。后为佛教所吸收,为“三无漏学”与“六度”之一,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

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

禅学,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其大意是放弃用已有的知识、逻辑来解决问题。认为真正最为容易且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直接用源于自我内心的感悟来解决问题,寻回并证入自性。其理论认为这种方法不受任何知识、任何逻辑、任何常理所束缚,是真正源自于自我(你自己)的,所以也是最适合解决自我(你自己)的问题的。也就是说可以把禅理解为是一种最为简单也是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后时代]

格格物
标签: [ , , , , ]
喜欢,就收藏到自己的地盘吧:

我要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