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埭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平面设计

“设计和做裁缝的概念有很大的关系——为他人量身订做。”——靳埭强

靳埭强,(KAN Tai-Keung,1942年-),广东番禺出生,香港设计师。

皱巴巴的衬衣、灰白头发、胡子拉杂,靳埭强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面前,非常符合大众对艺术家的固定印象。可一开口他便这样形容自己:“我比较八卦。”这个词仿佛太过人间烟火,太不“大师”,然而靳埭强却认为“八卦,好奇心也”,他说:“我的创意都是从生活中来,像年轻人一样爱聊天,爱享受,什么都看什么都接触,优秀设计师应该热爱生活。”

1957年定居香港,做学徒,满师后当裁缝师,如此10年之外。其后在香港中文大学部攻读设计课程。1967年开始从事设计工作,屡获奖项,享负盛名;1967年创办设计公司,作品受高度评价,成为驰名中外的设计师。靳埭强曾在各种竞赛中,获奖数百项;其中包括数十项纽约创作历年展优异奖;于1991及1994年亚洲广告奖之最佳企业形象设计;美国洛杉矶国际艺术创作展金奖;多项美国纽约CLIO大奖总决赛状;日本字体设计年刊之最佳作品;纽约水银金奖;多项美国《传递艺术》奖;波兰第1届国际电脑艺术双年展冠军。在香港,靳氏于1979年成为首位入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设计师;1984年更是唯一的设计师给颁赠市政局设计大奖;又于1991年获香港艺术家年奖之设计师年奖,1992年被选为90年代风云男士之一;1998年再获杰出成就奖。其作品被德国、丹麦、法国、日本、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博物馆收藏。靳氏曾出任香港设计师协会三任主席,现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香港艺术馆荣誉顾问、中国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广西师范大学名誉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荣誉教授、香港美术家协会理事会副主席、比利时国际商标中心荣誉大使及香港艺术发展局委员,出版有《平面设计实践》、《商业设计艺术》、《海报设计》、《广告设计》、《日本设计师对谈录》及《商标与机构形象》。

靳埭强官方网站:http://www.kanandlau.com/

靳埭强代表作品:中国银行标志设计

中国银行VI

靳埭强没有一点大师架势,而且很爱笑,说起话来时不时两眼放光的样子似乎在宣告自己对生活永远保持孩童式的活力和激情。这也是他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要素,就是要保持足够旺盛的好奇心。他曾经获得多个国家、地区颁发的杰出设计师奖项,多到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他喜欢在作品里以巧妙的方式融入中国元素,比如他年轻时学习多年的水墨画。但他不赞同生拉硬套的方式,“我不是卖图腾,我不喜欢的就是放一个图案就说是中国,真正好的设计应该表达的是中国的精神”。所以当他的作品出现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总能引起极大的反响,全球各大博物馆及艺术机构争相收藏。他觉得这也是一种艺术的必然,在什么文化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就应当将自己传统里最好的东西呈现出来。

他不喜欢太简单没挑战的东西,反而会很关注跨界、多元的创作方式,想来这也是他至今依旧活跃于设计界前沿的原因之一。他是一个很有包容性的人,不管是对于艺术表现的方式还是对于不同的艺术理念,他的作品从单纯的水墨画创作及雕塑创作,到平面设计、外观及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都有做过。“但是我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对人不好的东西我不做,比如香烟。”说这话时,喜欢大笑的靳先生一脸严肃。

1967年开始做设计,改革开放之后就来过内地交流,但那时候内地是一片空白,“1980年代初,我在设计界是很孤独的一个人,香港设计师也不多”。10年前中国开始出现品牌和设计概念的时候靳先生正式进入了内地,说起中国的设计业发展如数家珍,十分直观。他选择将公司安置在深圳,一个“既能很方便回到香港,又很容易辐射全国”的地方。但直到现在,他还是会为他自己不标准的普通话而哈哈大笑。他觉得目前的内地设计界还有不少需要规范的地方,但已经涌现出很多相当优秀的设计师了,这种神速的发展让他感到十分惊讶。

在他眼里一个好的设计师应当是懂得享受生活的,开开心心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要去学着关心,不论是自己的生活还是生存的自然,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关注文化,因为文化就存活于我们身边。”设计的本质永恒不变,是为人设计,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设计,只是表现手法可以是不断更新的,要去多学。他说,要提醒年轻人注意自己的基本,自己的文化,不要怕老东西闷、不好,要早一点接触,然后发挥想象力。“想象力十分重要”,所以靳先生的水墨画里,总是虚实结合,有着微妙的浪漫意境。“因为我看着那些山和水,我会想象,它们是在恋爱的,是fall in love的。”

他一再强调设计应当与品牌紧密结合,而不是设计师自己认为怎样就怎样,所以这次为珠江纯生新做的设计充分融入了“珠江”的明珠概念和“纯生”的新鲜概念。身为艺术教育者的他会不时以一个长者的口吻说,“年轻人,不要怕,要去多看”—他认为,一个人做设计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所以要不断进行对年轻人的培养和教育,让更多的华人设计师得以成长。他这些年出版过的书有20本左右,近几年会保持每年出版一本的速度,把自己的经验教训融合在实际案例里,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并学习。问及对年轻设计师的建议,靳先生滔滔不绝,“1980年代后出生的内地年轻人比香港的年轻人机会更多,内地还在不断发展中,市场很大,所以要有开放的态度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在这个资讯很多的年代,要学会去分辨好坏,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

靳埭强海报作品展

靳埭强访谈:

《周末画报》×靳埭强

您的创作领域涉及到设计、绘画、雕塑等,您会更喜欢哪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最初学画画,但学了设计就觉得设计更伟大,因为它不仅是要抒发自己,更要被人喜欢。我现在空闲时也还是会创作一些水墨画啊,它和我对美感、创意、品格的追求很有关系。我更喜欢能和品牌结合的东西,因为这样难度会更高,你不仅要达到自己的要求,还要懂得把品牌的内涵演绎出来,而不是自己做一个东西出来自我欣赏。

您会在作品中融入很多的中国元素,除此之外您会融合进一些时下比较流行的表现元素吗?

从学设计开始就是做潮流的东西。我是第一个受香港邮政局邀请做邮票的本地设计师,我做的邮票很现代的。我是第一代香港长头发年轻人,走在街上老人都骂我们的,我喜欢the Beatles,哈哈。现在我希望不再是去学习潮流,而是引导潮流,领导中国品牌,中国包装的一个潮流。现在我不是放弃现代,现代的元素是一定要的,但是也要一个调和,一个平衡,所以融合进去很多中国的东西。

平时会关注什么样的事情来保持自己的创作灵感?

我做了40年,好像应该什么都做了吧?但其实不是,我依然有很要去学习的东西。因为现在新的东西太多了,工具也是新的了,所以有些客户可能是我没有接触过的。我会多和朋友特别是年轻人聊天,多看多学,多享受生活。说到关注的东西,我比较八卦,有好奇心才可保持想象力。

在为客户做设计的时候如何协调自己与客户的关系?

首先我们必须和品牌、市场有密切的关系,要去感觉,注重沟通。思想要有包容性,尽量做到理解他人。当然我也有我的个性和个人风格,但是绝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品牌本身也有自己的主张,你可以去提炼,一点一点地放在设计里面,保留原先的价值再去提升,客户也会认同什么是好的。而且你找我也要理解我的设计态度。这是相互的。

就您来看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的是什么?

平衡的生活态度。要工作也要放松,刚柔并济的,阴阳平衡的。思想也是如此,像道家那样的,太极看宇宙的感觉。

您对目前设计界发展趋势怎么看?

从创意的角度来说,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多元、跨界,无论平面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或是时装设计,都是可以交叉融合的,这是非常好的。我刚做设计的时候往往只做一个商标啊,盒子的外观啊,但现在就是品牌了,一个概念性的整体的形象的东西,立体性的表现。从包装到广告,从行为到推广,还有动态的多媒体的,都要去做。所以要学很多的东西。

您觉得内地的设计业现状怎么样?

内地整体发展得相当快,但在发展过程中搬来的东西太多了,对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也不是很注意。我们的设计被抄袭的也很多。所以我做设计都一直在坚持很多原则,坚持原创,坚持为客户着想,以市场认同为主。要规规矩矩地做设计,要互相尊重。

香港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设计师的特点在哪里?

中西文化的融合。能很现代很西方,也能很中国。所以香港设计师更懂得“现代”这个国际化市场的性格和主张。其实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追求是不容易的,1970年代那时候我自己反思这个问题,我和国际上那些设计师到底有什么不同啊?其实是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有我们的文化,既然我是中国设计师,要多用一些中国的东西。当然了,每一代香港设计师都有不同的取向,大环境来说都是中西融合的,但各自有不同的关心和修养方法。

听说您喜欢在平时收集很多好玩的东西?之前听说喜欢收集尺子啊?

对,但其实我什么都买的,哈哈。其实有感觉的东西都喜欢收集,有美的感觉,有生活的感觉。我买很多石头,都很贵,我捡回来的石头不要钱,但是也很好。

对未来有什么计划?

不放弃教育,要不断推广设计的力量。至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我想这对我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何时都不会停的。

您觉得作为一个好的设计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特质?对年轻设计师有怎样的建言?

对别人有包容性,但也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分辨对不对。对不同的意见可以和谐地并列,互相理解。年轻人应该多学,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总在考虑什么专业方向比较好啊,比较紧张这个。但其实不要紧张,应该交叉地学点其他学科,选修不同的东西,多学一些基础,然后终身跨界地去学习。年轻人不要单一性地只做自己喜欢的,现在来说要平衡能力的。要多一些修养,还有好的生活态度。还有就是懂得跟客户结合,真正把品牌的价值体现,不要只是你觉得想怎样就怎样,要有合作精神。

靳埭强作品:文字。

靳埭强作品

靳埭强作品

靳埭强作品

靳埭强生平:

靳埭强的早期经历——

童年

童年生活

童年作为生命最初的一个阶段,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而定会对之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靳埭强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在一个安静恬美的小村庄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家乡的稻田、小桥流水、村头的古庙、一小段集市……依然深深留在靳埭强的记忆中。记忆更深的,是影响自己颇大的祖父,以及陪伴自己玩耍、学习的弟弟。祖父对靳埭强的影响,是让童年的靳埭强心中萌发了一颗艺术的种子,自此,艺术之林一直在靳氏心中不断茁壮生长,终其一生。“这段日子也许很平凡,但埭强对艺术的倾向很早就显露出来。”靳氏日后的恩师王无邪先生如此评述这段时光。1942年,靳埭强出生于广东番禺的九如乡三善村。这是中国南方一个普通的村庄,温暖湿润,有大片的农田与条条的溪河。靳氏为村中五大姓氏之一。靳埭强生长在一个中国传统的家庭,两间相连的祖屋、天井、炉灶、神台、传统的家具以及墙上的山水画、屋檐下的泥塑像都是他对家的印象。靳埭强是家中的长孙,上有祖父靳耀生公。父亲在其很小的时候就离乡出外工作了,留下操劳的母亲,弟弟杰强。家中还有祖母和伯娘。伯父是香港某童子军的教练,因在一次回乡的途中救人而牺牲,伯父的影像只残存在刊登在报纸上的照片与事迹文字之中。

影响人物

祖父

祖父是靳埭强童年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他以前是当地一名灰塑(俗称灰批,是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工艺师,在当地受人尊敬并有一定的名望,据《陈氏书院》一书中记载,有 “灰塑状元”之称。作品有宝墨园的观音像、作为领班参与广州的陈家祠堂(又称陈家书院)的灰塑修建、报恩祠上的山水壁画以及参与港利舞台的室内装饰等。另据记载,陈家祠堂的灰塑造型夺目有趣,色彩丰富,图案多为中国民间故事,规模之大、塑艺之精、题材之广,居岭南建筑首位。童年的靳埭强并不能十分理解祖父的这些精妙技艺,而如今提及这些作品,靳氏常引以为傲。祖父退休在家后,在村中街市上开设一间小店铺,经营一些小工艺品,时常作画篆刻。因此靳氏的家在村中算是宽裕的人家,靳埭强称之为“小康之家”。记忆中祖父有着慈祥的面孔,拿着一个长长的烟斗。懂事后,靳氏与弟弟常常跟随祖父走过村头小小的古庙,去河边街上祖父的小店,在那里与祖父聊天。祖父闲时教给兄弟俩很多东西,也经常画一些画给他们,还拿出藏书:一套线装的《芥子园画谱》让他们欣赏与临摹,这套祖父的藏书便成为靳氏的绘画启蒙工具书。有时候,祖父也会带他们由水路去较大的市镇、市桥,买给他们一些山水画的画本供其参考。“自然地,我们兄弟也就喜欢用笔画画图图的。”靳埭强这样回忆他们的艺术之初。靳氏的艺术天赋也在此时初显出来,只要在年幼的靳埭强脑海里闪现任何美好的图景,靳氏都有将其表现出来的欲望,并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来。兄弟俩在很小的时候受到祖父很大的影响,接受艺术的熏陶,并开始喜欢上艺术。这也成就了日后的两位艺术家。可以说,祖父是靳埭强艺术道路上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母亲

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做工,在家乡,母亲便成为照顾靳埭强日常生活的人,也自然是影响靳氏颇大的人。靳母是一位中国传统的女性,温柔贤淑,还是家乡少数有机会读过书的女子。于是年幼的靳氏便能不时听到母亲轻声背诵诗书,至今还在脑海中留有印象的是母亲常背诵的一本《幼学琼林》,靳氏从中感受到母亲以能读书识字为荣。此些也自然成为一种身教,使靳氏很早就与文学结下情缘。在夏日乘凉时,或入睡前,母亲都给靳氏讲故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靳氏自觉是在母亲的口述中听阅了几本文学著作。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村中能常得此耳濡目染,靳氏受益匪浅,这些是其心中中国文化积淀的开始,而母亲便成为培养靳氏文学生活的启蒙老师。靳埭强曾写道:“回想当年,年纪小小的我,虽然读不懂那些线装小说名著,但对卷首的绣像插图甚有印象。可能是引起我对古籍产生兴趣的原因。”

弟弟

在靳埭强童年中的另一个人物是弟弟靳杰强。在回忆起弟弟时,靳埭强常称赞其为“一个很好的弟弟。”弟弟是靳氏童年最好的玩伴,也是最好的学习伙伴。兄弟俩同在当地的三善小学校,但相差一年级,放学总是一起回家。在学校里,靳埭强学习成绩没有弟弟好,“我经常有一些自卑,觉得比不上弟弟。”他这样说。靳杰强日后成为一位物理学博士,一直在美国从事物理研究工作。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兄弟的感情,因为他们有着同样的艺术爱好。他们经常在一起玩耍、画画、刻图章。那时村头也会经常上演很多戏剧,看完后,兄弟俩就回来做一些玩偶人,穿上自己做的戏服,在饭桌下搭台子,开始演自己的戏。过年时,祖父为家里题写对联,他们也兴趣十足的在一边观看,作为他们的玩乐也学着动手自己写。他们就这样以相投的爱好共同享受着快乐的童年。相同的爱好,使得兄弟二人在以后都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即使弟弟日后成为了美国的物理专家,在工作之余仍书画不休,因其流体动力物理学的背景从而对“水”的表现情有独钟。靳杰强将艺术与科学结合与靳埭强的艺术与设计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靳埭强与靳杰强曾多次在香港及美国举办二人联展。2006年10月,在深圳画院举办了 “画意书情——靳埭强、靳杰强作品展”,这些展览见证了兄弟二人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追求。

中学时代

初到广州,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靳埭强的父亲自年少时开始在广州一家洋服店当裁剪师,50年代初,父亲所工作的店铺搬到了香港,他也随着去了香港工作。母亲读过书是个有远见的人,她觉得孩子们在家乡的环境中得不到大发展,也是为了日后与常年在外的父亲团聚,在靳埭强11岁那年,母亲就先将他送往广州,寄居在一个亲戚家。虽然亲戚对他关爱备至,但幼小的靳埭强自己孤身离开家乡来到一个大城市,感到非常的寂寞彷徨。好在一年之后,母亲就带着弟弟来到了广州,一家人又重新团聚。同年,祖父在家乡病重,靳埭强回乡后亲眼目睹自己最为敬爱的长辈离他而去,万分悲伤。他曾这样写道:“祖父弥留之际,我在他床边,没有流泪,但谁洞察我落寞的哀伤。”12岁的靳埭强第一次意识到了死亡。亦在同年,靳埭强小学毕业,次年与弟弟同年进入广州第十三中学。

中学的学习

中学里的靳埭强是一个模范的好学生,很早就带上了红领巾加入了少先队,并担任班级中队长。他常常被选去听报告,参加活动,在庆祝国庆游行的队伍前,一群少先队员放飞着气球和白鸽,其中就有靳埭强的身影。此时的靳埭强受家庭的早年熏陶而热衷于文学与艺术,祖父的引导启迪,母亲潜移默化的身教,靳氏的伯父靳微天、姑母、叔父日后也为画家,艺术文学的大环境无疑有所作用。此外,亦有中学老师的影响,初中的班主任也是靳氏的音乐老师——刘玉霞老师即为其中一位。在靳埭强的记忆中她年轻充满活力,像个大姐姐般关心学生。刘老师积极鼓励班上学生参加音乐、舞蹈、戏剧、壁报等课余活动,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充满了艺术的气息。这使靳埭强开始对音乐艺术以及各种演艺活动着迷,艺术之芽茁壮萌发。在文学方面,则得益于所学的语文课。中国在50年代中期已开始了教材改革,因此靳氏此时所受的教育,在其看来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教育。书本内容已不全为宣扬政治思想的文章,而注入了古典文学、诗歌等中国文学的精华。在此还有必要提到靳氏初中的国文(语文)老师梁康先生对其的影响,靳埭强回忆这位老师时说道:“他的外形像鲁迅,文质彬彬。”梁老师渊博的知识与精彩的授课使靳埭强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美学的积淀

对于文学与艺术的热爱,靳氏已不满足课堂与书本上有限的内容,因此常常去广州的中山图书馆借阅诗词等文学作品,书店亦是他经常流连的地方。靳氏常常在一排排木制的抽屉里,长长的排满图书记录的绿卡片中“寻宝”。他曾借阅过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不仅阅读其中内容,并对由鲁迅设计的简洁有力的封面颇为欣赏,这是靳氏对于设计的较早认识。在广州读书的那4年,在靳埭强的人生里埋藏下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底蕴,《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带领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走进了一个美学的世界。靳埭强亦认为那几年的语文学习实在是其写作的重要基础,这也成就了日后靳氏能够经常著书写作。王无邪在写给靳埭强的信函中这样说道:“你比许多香港艺术家是多了些文采……因此我觉得你要多珍惜此长处,特别是文采方面。”杜甫、白居易、鲁迅,以及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都是当时靳埭强所敬爱的人物。靳氏在文艺方面的成绩也在那时显露出来,初中一年级美术习作保持五分(满分),曾获全校壁报设计比赛冠军、木刻版画二等奖及绘画奖多项。

十年裁缝生涯

初到香港

1957年,是靳埭强来到广州读书的第三年。母亲开始申请他与弟弟去香港,与父亲团聚。靳埭强此时已安乐于广州的读书生活,而不想离开。在广州的学习生活是快乐的,在这里有与其兴趣相投的同学们,一起画壁报,一同研究文学音乐……“少先队员-团员-党员”的模式已经深入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心中。“人生就是这样的,有些事情是你不能安排的。”靳氏回忆此次离乡,仍心有感触。靳埭强自觉前方的是一个更为陌生的地方,心中充满了忧虑。一个无奈的选择,靳氏告别了其在大陆15年的学习生活,前往香港这个东西文化剧烈碰撞交融之地。但或许只有在香港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方可成就日后一位著名的设计大师。50年代末,香港作为中国从国外引进资金技术的渠道、开展进出口贸易的窗口、沟通中外民间往来的桥梁,其作用突出,政治环境较为宽松。靳氏两兄弟赴港后很快申请到了香港居民身份证。但香港经济正处于战后转型的初期,此时的大批移民至港,房屋、贫穷、教育问题纷纷呈现。因此他们初到香港的生活是比较困难的,一家人挤在一间几平米的小房间中,只有简单的家具。晚上靳埭强要与弟弟在床下搭一个床板睡觉。更大的困难在于教育方面,此时香港与中国大陆的教育程度相差较大,特别是英语。靳埭强在接受了中国大陆九年的普通教育后,来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英语对他来说完全是脱节的,当时他的英语水平只是局限于应用在数学运算中的几个简单英文字母。此时香港教育问题并未开始得到解决,兄弟俩同能在香港找到学校就读,并能跟上课程并非易事。又迫于家庭的经济压力,靳家新添弟弟和妹妹的就学压力。因此,父亲无奈让长子靳埭强放弃学业而去学一门手艺,以缓解家中困境。父亲是一名裁缝师,便把靳埭强送到了朋友陈师傅开设的一间小裁缝工房做学徒。至此,靳氏从15岁那年开始了其十年的裁缝师生涯。

三年学徒

对于父亲的决定,靳埭强并没有反对,他只觉得应该帮助家里做一些事情。弟弟杰强上了香港一所中文中学,他亦没有觉得不公平。直至日后功成名就,靳埭强也从来没有否认或者淡化这段裁缝师的生涯,在他的简历中,都会写到:“做裁缝十年”。这段经历对靳氏以后的道路有很大的影响,今日,靳氏回悟道:“它(裁缝生涯)训练了我如何严谨的做事,如何有目的的做事,如何沉下心做事。”此外,这段经历也对其设计创作有着许多启发,他认为设计也如同为别人做衣服一样是为他人度身订做,这成为靳埭强的设计观之一。事实上,能够上大学也一直是靳埭强的一个阻于许许多多难言的苦涩,而不能得以了愿的梦想。直至今日,他回想说:“我年轻时也很想有机会上大学,但不能遂愿。”但他同时也很清楚的看到了社会工作的价值:“实际上‘社会大学’给我的收获也不少,没有这段经历,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初到陈师傅的裁缝作坊时,靳氏并没有开始学裁缝的技巧,而是扫地、买菜、做饭、挑担送货等很多琐碎繁重的工作。这份工作是很辛苦的,年幼的靳埭强身体瘦弱,挑起沉重的货物非常吃力。此时他吃住都在工房里,早上8点开始工作,晚上12点睡觉,没有假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回家。直到他有了师弟,可以代替做其工作的时候,才可学多一些裁缝的工作。后来,逐渐一步一步的方可学着缝制出一整套男士西装。在艰苦工作的同时,靳氏利用早上的时间去学习英语,但是他坦言当时并不太清楚英语究竟对他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只是由于别人告诉他在香港不会英语是没出息的。即使如此,对于一个十几岁做裁缝学徒的孩子来说,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去学习,这种毅力已很不简单了。

七载裁缝师

三年后,在陈师傅的裁缝作坊里师满后,靳氏没有答应师父的邀请留下来,而转去了父亲在职的“怡安泰洋服店”,任裁剪师,如此七载。最初几年的裁缝师生活里,年轻的靳埭强被同化为一个“标准的香港人”。他说:“我有一个时期放下了爱好,把我的理想埋葬了。”他沉迷于打麻将、赌马、听广播等一些小市民的嗜好中。但是靳埭强内心的本性并不能让他一直沉迷于此,很快他就觉得“无瘾”,中学时良好的音乐与文学的熏陶指引着他很快喜欢上文艺。靳氏开始广泛地听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还有当时年轻人热衷的轻摇滚音乐,也开始读音乐方面的书籍,包括怎样欣赏音乐、音乐的历史以及音乐家的传记等。“我当时听西方古典音乐是达到迷恋的程度了”,靳氏这样诉说当时对于音乐的喜爱。此外,他还曾投稿一些新诗、评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关系的文章去他经常阅读的《中国学生周报》。靳埭强认为:古典音乐非常丰富优美,很有深度,要多看一些书研究它,理解它,而流行音乐则比较轻松。他当时喜欢的音乐家有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贝多芬不懈的奋斗精神更使靳氏把其作为心中的偶像。此时靳氏依然坚持学英语,在九点半下班后,十点便赶去英语专科学校。他自认为没有语言天赋,但这却成为他日后能在国际讲台上用英语演讲的重要基础。在英语学校,靳氏结识了一位对其帮助很大的老师,她介绍给他很多文艺方面的信息,并介绍了许多文学杂志,包括当时在香港较为前卫的文学杂志《好望角》、《新思潮》等。

对于音乐、文学的欣赏其实也是靳氏对艺术的理解,他便是从音乐、文学开始去理解、触摸艺术。此后,他不再读马经、赌马,不再碰麻将,而去音乐会、电影院、艺术馆、画廊……完全沉醉于艺术的世界中。做裁缝师的后几年,靳氏体弱多病,病床上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他内心自问:“为什么我不能学贝多芬对艺术的热爱?”对艺术的热爱、对生命的思考重新点燃了蕴藏在靳埭强心中的艺术火种。对音乐的沉醉曾让他想成为一名指挥家,但童年时祖父让他临摹的那本线装的《芥子园画谱》,其实早已经展现给靳埭强一条艺术之路,他找回了自己童年的梦想——要成为一名画家。靳氏对艺术的追求,也承受着一丝孤寂,因为朋友都不是很理解。“当时去看展览、听音乐会、看电影,大会堂是一个好去处……我是一个人去,我的同事朋友都不会明白。”靳氏也曾对裁缝店的师兄们说他要当一个画家,师兄们只是置之一笑。但这句话对于靳埭强来说并不是一句笑谈,他已开始为这个梦想而努力。1964年,靳埭强开始在工余学习绘画,从素描、水粉到水彩打基础,同时阅读艺术书刊,希望从更多方面学习不同的艺术知识。

靳埭强的设计观——

企业就是品牌:

靳埭强认为,成功的企业必须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而企业本身是良好的品牌形象的基础,作为企业,应该有真的形象、真的体质,应该有清晰完善的理想和目标,以及美的内在和外在。而作为设计师,则必须了解企业的这些特点,了解企业的本质,确定企业的文化,塑造企业的真形象。同时他认为,设计不单是企业促销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塑造形象,准确地传达企业的文化精神。设计一方面发挥其商业功能,达到应有的市场效应;另一方面又能蕴涵比较深厚的文化素质,为企业建立一个正面的视觉形象。靳在给企业设计的过程中,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来进行的。

设计要了解市场:

靳埭强特别强调设计师的专业精神,他认为漂亮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最好的设计是那些适合企业、适合产品的设计。靳埭强设计的猛龙牛仔就是这一宗旨下的传神之作。”因为美国以出产优质的牛仔裤而闻名,所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为猛龙牛仔的形象增加了美国色彩。同时在其外包装上增加了充满节日气氛朱古力形象,使得这个包装有了浓郁的人情味。” 新的包装推出来后,猛龙牛仔的市场迅速打开,现在猛龙牛仔已是香港人过节送礼的佳品。靳埭强认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应该掌握现代的设计语言,还应具备市场分析能力,对市场有敏锐的触觉,为产品进行市场定位,这样才能创造出出类拔萃的品牌形象。

融合中西的设计理念:

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靳埭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例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巧妙的” 中”字凸现中国银行的招牌。这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裁缝出身的靳埭强坦言自己”并不是很聪明”,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平常生活中的发现。靳埭强说:”我不是天生的设计师,只是自然地从生活中培养潜能。热爱生活帮助我领悟宝贵的人生观,同时给予我神妙的创作动力。

设计是为他人度身订做:

靳埭强说:做裁缝是注重为他人度身订做一套衣服,是要别人穿起来舒适,看起来美观,又合他的心意。这套观念是一个设计师亦须要有的。你要为别人- -消费者或者委托人去创作一件设计品,是要满足他,而不是为了自己而做。正如裁缝做的衣裳须要适合别人的身材,不是做来自己穿。我很容易明白这套观念,我不会好似一个艺术家只是自持有艺术气质而去设计,我会为委托人度身订做一件适身合体的设计。

 

靳埭强作品:悼念保罗兰德海报

靳埭强作品:悼念悼念土鲁斯.劳特累克(2002)海报

靳埭强作品集

[请保留:后时代 http://www.houshidai.com/]

1 2 3
格格物
喜欢,就收藏到自己的地盘吧:

我要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