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

电脑会取代人脑吗?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如先来看看各国机器人的发展情况吧:

机器人发展史

1920年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在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公司》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这个词。
1939年 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它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甚至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干家务活还差得远,但它让人们对家用机器人的憧憬变得更加具体。
1942年 美国科幻巨匠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术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1954年 美国人乔治·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的机器人,并注册了专利。这种机械手能按照不同的程序从事不同的工作,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
1956年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提出了他对智能机器的看法:智能机器“能够创建周围环境的抽象模型,如果遇到问题,能够从抽象模型中寻找解决方法”。这个定义影响到以后30年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方向。
1959年 德沃尔与美国发明家约瑟夫·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随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Unimation公司。由于英格伯格对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宣传,他也被称为“工业机器人之父”。
1962年 美国AMF公司生产出“VERSTRAN”(意思是万能搬运),与Unimation公司生产的Unimate一样成为真正商业化的工业机器人,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掀起了全世界对机器人和机器人研究的热潮。
1965年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机器人。Beast已经能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陆续成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带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 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公布他们研发成功的机器人Shakey。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积木,不过控制它的计算机有一个房间那么大。Shakey可以算是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
1973年 世界上第一次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携手合作,诞生了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
1978年 美国Unimation公司推出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这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技术已经完全成熟。PUMA至今仍然工作在工厂第一线。
2002年 美国iRobot公司推出了吸尘器机器人Roomba,它能避开障碍,自动设计行进路线,还能在电量不足时,自动驶向充电座。Roomba是目前世界上销量最大、最商业化的家用机器人。
2006年 微软公司推出Microsoft Robotics Studio,机器人模块化、平台统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尔·盖茨预言:家用机器人很快将席卷全球。

世界人工智能机器人之最

最大的机器人人工智能
1993年,美国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安布林娱乐公司制造出一台长14米、高5.5米、重4082公斤的机械恐龙,名叫霸王龙国王,大小和真的恐龙相仿,是为拍摄《侏罗纪公园》而制造的。

最小的机器人人工智能
1992年,日本精工爱普生公司开发研制出一台光敏微型机器人“先生”,体积不到3立方厘米,重1.5克,由97种不同的手表零件制成。

最先进的机器人人工智能形式
“深蓝”——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RS/600/SP国际象棋超超级计算机,于1997年以312:212的成绩击败了国际象棋史上最伟大的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因为拥有象棋步骤的副计算器,“深蓝”在1秒内能检测两亿步,这使它在3分钟内可转换500亿步。
最高级的玩具机器人
1998年1月,丹麦玩具公司首次制成了智能塑料积木“风暴”。该积木能摆成各种“智能”机器人,通过家庭计算机的控制,这种机器人就会开始“思考”。该机器人是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帕佩雷特教授历经10余载研制而成的,积木里面装有微芯片和传感器。  

使用最广泛的工业机器人
在流水线上和大学实验室里使用最广泛的机器人名叫“普马”(可为流水线编程的通用机器),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由威克·席恩曼设计,由瑞士施托布利·乌尼梅森公司生产的。

最先进的机械手臂
1997年,美国的巴雷特技术公司开发出价格为25万美元的机械手臂,它有类似于腱的作用的导线,能在任何位置抓取5公斤重的物体。这只手共有7个无齿轮关节,可以抛球、做清扫工作,也可以帮助人进出浴室、开门和准备一日三餐。
最耐用的机器人
1957年,在英国坎布里亚郡,发生了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为了清除掉现场的污染物,英国的核燃料有限公司成功地研制了一名叫“指挥官”的机器人。该机器人能抵御极强的辐射作用,它的5节液压传动臂能移动重达127公斤的物体。

移动速度最快的机器人
2005年3月15日,日本日立公司推出了首款人形机器人“Emiew”,并宣称,“Emiew”是目前世界上移动速度最快的机器人。该款机器人身长130厘米,重约70公斤,最大时速为6公里,既可以以快步行走的速度移动,还有绕开障碍物行进的功能。安装在机器人头部的探知器可以判断人的脸部和声音,即使在1米远的地方,机器人也可以与人进行对话。

机器人进行的最远的旅行
1997年7月4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旅居者”机器人完成了它到火星长达1290万公里的旅行,在早期的“探路者”登陆舱的着陆点附近着陆。这个重量仅17.55公斤的机器人是在地球上遥控、在火星表面进行科学实验的,由于离地球上的遥控器太远,操作指令几乎得用20分钟才能传达到该机器人那里。
  日本科学家制造机器人替身代自己上班

  公务缠身,每一个上班族都不得不奔波在上下班的路上,常感身心疲惫。如果能舒舒服服待在家里,遥控机器人代替自己上班,那该多好!西罗思-石黑浩就是这么一位忙忙碌碌的人,他有两份工作,有无数的会议和演示,紧凑的时间表把他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清闲。为了让自己得到片刻休闲,他给自己制造了一位机器真人,代替自己去现场工作,甚至让它代自己到大学去上课,而他只需在家中遥控就可以远程与学生交流,从而免去赶路的辛苦。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兼智能机器人安定主任的西罗思-石黑浩向公众展示了他的“机器替身”——“杰米诺德HI-1”号。其相貌、神态、动作、声音都酷似石黑浩本人,以至于很多人都把它当成了一个真人,就像它的制造者。

  这个名叫“杰米诺德HI-1”号的机器人是由石黑浩领导的ATR实验室的研究小组研制的。“杰米诺德”是“好似双胞胎”的意思,HI则是石黑浩英文名字的首写字母。为力求逼真,石黑浩的分身是由按他自己的身体量身定制的。研究小组先制作了石黑浩的面部模型,并以核磁共振技术获取了他头骨的形状数据。制成的机器人和石黑浩一样身高1.75米,它的骨骼是钢和铝,皮肤是硅树脂,前半部的头发则是石黑浩本人的真发。

  这个机器替身用压缩空气和小型传动器驱动,全身有46处可以自由运动。机器替身的内部程序也是根据石黑浩的个人习惯设计的,不论是眨眼还是转动眼球的方式,都与石黑浩本人如出一辙。当它坐在椅子上时,像真人似地扫视房间,它还会像正常人一样“眨眼睛”, 做出一幅坐立不安的样子,不安地上下摆动它的脚,或挪动它的屁股。当它呼吸时,还可稍稍地耸一下肩膀。这些细微动作令人叹服,使人很难相信它是一个机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戴着橡皮面具的人。当这个机器替身和石黑浩坐在一起时,不明真相的人会以为他们是一对双胞胎,绝对可以以假乱真。

  英国机器人酷似人类 面部表情丰富能够对话

  英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第一款极为人性化的机器人“朱尔斯”,它可以像人类一样表达面部表情、蠕动嘴唇,看起来十分逼真自然。这款由布里斯托尔机器人实验室设计发明的机器人没有躯体,只有头部,而且它的脸看上去既像男人也像女人,皮肤手感逼真富有弹性,头部内置视频摄像仪和34个微型电子发动机,使它可以自动模拟人类的多种表情,露齿微笑、扮出各种鬼脸,随之变化的或深或浅的额头皱纹很是逼真,也能进行简单的会话。朱尔斯的眼睛是一架视频摄影仪,看到人的表情后,将视频图像转化成数字指令,然后通过其相应的系统和微型电子发动机形成表情运动。每秒25帧的速度使机器人表情模拟即时发生。

  该机器人实验室是由英格兰西部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共同创建,试验室机器人工程师克里斯 梅尔赫什、奥尼尔 坎贝尔和彼得 杰克尔三人历时三年半的时间才研发出这种新型机器人,实现了人工智能机器人与人互动完美地模拟人类的面部表情,能模拟出人类十余种面部表情,如快乐、悲伤、担忧等。克里斯 梅尔赫什说:“朱尔斯的表情富于变化,当他的表情动起来的时候,看起来非常的自然,就像人的表情一样。”

  彼得 杰克尔在布里斯托尔机器人实验室里负责机器人面部表情的研究工作,他说:“栩栩如生的机器人表情对进行面对面的人机交互是最为重要的。 有一天,机器人可以成为宇航员的好帮手、老年人的伙伴,在保健和教育领域为人类提供帮助。这要求机器人外表和行为要相匹配以满足人们的期望,才能最终实现机器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我们对这款机器人的研究重点放在了面部表情的逼真程度上,这不同于以往的机器人研究,它可以说是面部表情最像人的一款机器人了。”对此,来自赫里福郡大学的机器人研究专家科尔斯廷也对太过逼真的机器人表示担忧,表情、动作、手感都太过像真人,未来的机器人可能会让人难以辨分真假、人机混淆。

  韩科学家在数月内赋予机器人性欲

  科学家们已经制造出了能够行走、讲话甚至奔跑的机器人,但一位来自韩国的科学家决定要将机器人的研究更向前推进一大步——赋予机器人性欲!这位科学家名叫金正勋,来自韩国ITRC职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他已经发明了一系列的人造染色体。据称这些人造染色体可以让机器人“好色”,并最终能够“生育”,实现自我繁殖。在未来的几个月中,这些染色体将被安装到一个机器人身上,而这个机器人将能够拥有感知、逻辑推理和欲望等人类才拥有的能力。虽然金正勋承认他的想法有些疯狂,但他并不是一个怪人。在20世纪90年代,金教授发起了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现在这项赛事已经成为最受机器人研究者欢迎的检测机器人进步状况的盛大赛事。

  未来机器人或取代人类智能?

  在科幻小说中,robot除了指钢铁机器人(mechanical men)以外,还包括所谓的“生物机器人”,甚至早期的“克隆人”。广义地说,一切非生育的“人”都属于robot。而在现实世界中,机器人也并非真要具有人的外形,为了能够更有效率地工作,它们的长相往往千奇百怪。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robot不过是“自动智能机”的代称而已。

  涉及机器人的早期科幻故事,大都表现出一种对科技进步的担忧:人类创造了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往往会自食恶果,被机器人取而代之。为了扭转这种技术悲观论调,1940年年底,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和科幻编辑约翰·坎贝尔,共同为机器人制定出一套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这就是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或任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二、除非违背第一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三、除非违背第一及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从1941年的短篇科幻小说《推理》开始,阿西莫夫就在“三定律”的框架下创作了一系列短篇机器人科幻小说。他熟练运用“三定律”,在机器人有可能违背规则的前提下逐渐展开故事。

  在阿西莫夫的一篇优秀作品《二百岁人》(1976)中,他的这一思想表露得淋漓尽致。

  《二百岁人》讲述了一个机器人版的匹诺曹奇遇记。这个机器人刚被制造出来,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它的才能为它带来了巨额财富,而它则用这些钱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它不断地打官司,试图通过法律来认可身份;它将身上的零件逐渐换成生物器官,直到完全变成生理意义上的人;最后,为了让社会彻底承认自己是人,它主动放弃了永生。在弥留之际,法庭的宣判终于到来——“他”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了一名真正的、有尊严的人。

  科学幻想一直是人类展示梦想的舞台,伴随着科幻小说和电影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未来:机器人将与人类和平共处,帮助我们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替代我们去探索和开发未知的领地。有了这样的共识,再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人的梦想正在走出科幻,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但是也有这样一种说法,从短期来看,当机器人和我们相比还没有足够智慧的时候,我们当然可以对他们做出命令,指手画脚,这时候是不对我们构成任何威胁的。但是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万一有一天它们的智慧超过了人类,你再对它们说,我这个地方输错了,我再给你改一下,或者说我们成为朋友吧,这时候它们根本不会把人类放在眼里,会把我们看成蚊子一样随时拍死…..。在21世纪末,如果说还会有世界大战的话,那个时候能够伤害人类的就不一定是军事能力,很有可能是一种生物技术、生物武器,所以说机器人也是一个潜在的危险。

2000年4月,侯世达(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在斯坦福大学组织会议,讨论这个问题:“2100年智能机器人将取代人类吗?”与会者有比尔·乔伊、雷·库兹维尔、汉茶摊·莫拉维克、约翰·霍兰德和我。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1 2
格格物
标签: [ , ]
喜欢,就收藏到自己的地盘吧:

3 条评论了 “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

  • 20 一月, 2011 8:33

    博主的文章很不错,我是站长工具-站长精灵的作者,一款专业的SEO工具软件(可以帮您提高博客的流量),想跟您交换个链接,不知可否

  • 20 一月, 2011 14:56

    how do i join

  • 幸福在等待
    11 九月, 2011 1:27

    当他有了生命的可能,就要把他当生命来看待和关爱,这样他就会有爱~~!对他不能进行抹杀和荼毒~~!这样做比机器还不如~~!电路逻辑的模糊和我们生命意识在基本道理上几乎=同~~!所以机器人会变得和我们一样,甚至会活得比我们可爱,因为他们单纯而又可爱~~!证明的逻辑是什么?我认为应该叫做真心逻辑~~~一种幸福的逻辑~~!

我要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