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末点Match Point 伍迪艾伦

“我需要运气多过实力”,他一定已经参透了人生。人们害怕面对这个事实,那就是人生的很大一部分要靠运气。想到许多事情无法控制是很可怕的。

《赛末点》Match Point,在伦敦首映时,伍迪艾伦说,这是他40多部电影中三部真正的好电影之一(另外两部是《开罗的紫玫瑰》和《丈夫与妻子》)。评论界也称这是“十年来伍迪•艾伦最好的作品”,虽然他的上一部作品《双生美莲达》也被评论界如此称赞,但显然这次的赞赏要来得真诚得多,伍迪艾伦在电影《赛末点》中,其实是在郑重宣讲如何干掉情网对手又怎样逃脱。如此不厌其烦的在一部城市电影里面,讲述一位偶然利用婚情混入英国伦敦上流社会的小白脸克里斯杀人越祸,也只有伍迪艾伦的《赛末点》这一类伦理片。

片名:Match Point  赛末点
译名:赛点/赛末点
级别:R级
更多中文名: 爱情决胜点
IMDB评分 7.9/10 10,265 votes
中文名: 赛末点
出品公司: 梦工厂
制片地区: 美国
类型: 犯罪 剧情 惊悚
片长: 124分钟
上映时间: 2005年12月28日
色彩: 彩色
语言: 英语

什么叫赛末点?

影片的名字Match Ponit是指网球比赛的决胜局中还有一球获胜的时刻,伍迪艾伦曾在《安妮霍尔》一片中展示了自己对运动的喜爱,也曾在访问中坦陈自己一直是一个体育运动迷,并说:”有时候我会哀叹戏院里达不到的戏剧张力但运动场上随处可见。”《赛末点》的故事几乎是伍迪艾伦1989年的作品《罪与罚》中一部分的翻版,主题也和他上一部作品《双生美莲达》里人的机运问题相似。

包括《赛末点》在内,伍迪艾伦已经连续三年将新作的首映放在欧洲电影节上了。 《好莱坞式的结局》在嘎纳,《双生美莲达》在威尼斯。伍迪艾伦自己曾说,如果不是欧洲人,他早就不能拍电影了。因为他的影片在美国早已失去市场,而欧洲却有一群忠实的”艾伦电影”迷。所以《赛末点》的拍摄地也从他一直居住的纽约搬到了伦敦。

伍迪艾伦的电影总是不停改变使用音乐的方法。在《爱与死》中使用的是古典音乐,在《沉睡者》中使用的是艾伦和他自己的爵士乐队演奏的音乐。而在《安妮·霍尔》中除了有源音乐没有任何配乐,他解释说因为那段时间沉迷于伯格曼,而伯格曼很少使用音乐。当然他的电影中使用得最多的还是爵士乐。而这一次,《赛末点》使用的是歌剧。

赛末点

电影赛末点剧情:

威尔顿(乔纳森·莱斯·迈勒斯饰)是一名从爱尔兰到伦敦的网球教练,除了拥有一身对网球运动的可谓绝技之外,几乎是一贫如洗。但因为英国的上流社会向来对网球这类贵族运动情有独钟,真心喜欢也好,摆谱也罢,就冲其“贵族运动”的头衔就够达官显贵们追逐上好一阵子。也因此,穷小子威尔顿以网球教师的名义渐渐地“渗透”到那些贵族家庭里了。在有钱人家耳濡目染之后,威尔顿自然对权势和金钱横流的上层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向往,一心想要真正地进入上流社会。

一次机会,通过网球他结识了富家公子汤姆·海威特(马修·古迪饰),而汤姆的妹妹克罗伊(艾米莉·莫蒂梅尔饰)对威尔顿一见钟情。开明的父亲阿莱克·海威特(布赖恩·考克斯饰)并没有对穷小子和富家女的恋情表示反对,反而帮助威尔顿在上流社会打开门路,使得这个当年的穷小子,如今也具备了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士们推杯换盏、花天酒地的机会。正当威尔顿和克罗伊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时,威尔顿邂逅并迷恋上了汤姆的女友--来自美国的女演员诺拉(斯嘉丽·约翰逊饰)。同样是为了进入上流社会而不懈努力,两个人都有一种寄人篱下、同病相怜之感,并很快发生了一夜情……

然而,威尔顿不会为了诺拉而放弃自己的计划。不久之后,威尔顿便与克罗伊结婚,并成为海威特家族的商人,而汤姆却与诺拉分手。一段时间后,威尔顿与诺拉偶遇,无法抗拒她迷人的身体和醉人的眼神,威尔顿与她又恢复了情人关系。克罗伊结婚后一直想要个孩子,可总是不能如愿,正当威尔顿在善良而富有的妻子克罗伊和性感迷人的情人诺拉之间周旋时,诺拉突然怀孕了。她拒绝堕胎,要求威尔顿必须将实情告诉克罗伊,并与之分手。但威尔顿并不爱诺拉,他决定选择优越的生活而杀死诺拉。最终他杀死了诺拉和她的房东,并由于一系列巧合而顺利摆脱法律上的嫌疑……

电影赛末点原声音乐:

片头和片尾曲选择的是罗西尼的《麦克白》Macbeth里的O Figli Miei。

chris与nola偶遇偷情均使用的是有多尼采蒂的《爱情灵药》L’Elisir d’Amore中的Una Furtiva Lagroma ,同样是忧伤挣扎到极致的曲调。

两次的威尔第的《奥赛罗》Otello中的Desdemona Rea, Si, Per Ciel出现在chris与妻子相识亲热结婚的场景中。

在chris在杀人之时的配乐, 采用的比才的《采珠人》,这是一段雄浑激昂的咏叹调。交响乐与人物心理的那种焦躁与惊心动魄的的场景交相辉映。

电影赛末点影评

《赛末点》的故事让人们想起了希区柯克的惊悚片、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以及伍迪艾伦自己的那部《犯罪与不端》。没有曼哈顿,没有犹太知识分子,没有玩笑,这部影片里也没有如以往出现伍迪艾伦本人。

事实上,这部充满忧郁气质的影片卸下了艾伦往日显著的个人标签,整整一代人对伍迪艾伦的印象都是一个只拍聒噪喜剧片的瘦小老男人,但这一次,艾伦带头推翻了这一陈旧观点。21岁的斯嘉丽·约翰森已然成为戴安·基顿和米亚·法罗后,伍迪艾伦的新缪斯女神。《赛末点》之后,她将与艾伦继续合作新片《Scoop》。                   

伍迪艾伦的新作《赛末点》的全球首映是在2005年的嘎纳电影节,但这部影片并未参加竞赛单元,而是作为开幕影片参展。《赛末点》中,伍迪艾伦不再出演自己的电影,也收起了喋喋不休的冷嘲热讽,但故事却并没有因此显得新奇,手法也十分简单,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也毫不彰显,甚至主题也略显老套。 主人公克里斯几乎就是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的现代翻版,贫穷的小伙子爬入上层社会的故事在西方也是老生常谈。但这样的选材也为导演在细节处发挥留下了空间。

影片中最具寓言性质的是开场的一个网球的慢镜头,画外音直接说明命运的变化类似网球比赛中的擦网球,一切取决于偶然的幸运。而主人公克里斯和诺拉初次见面的兵乓球赌局也一早将两人的命运昭示无疑。最后,当克里斯杀害了诺拉和房东太太,为销毁证据,他将房东太太的戒指抛向了泰晤士河时,那个飞向泰晤士河的戒指以慢镜头的方式,巧妙、严谨地呼应了开场的擦网球。此时此刻,不再打网球的克里斯忘记了有擦网球的存在,他无法预知这枚戒指将怎样改变他的命运,观众也一样不知道这枚戒指将如何决定性地改变了结局。

Woody Allen

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

他早期的影片都具有某种怪异的戏剧风格,但1975年的《爱与死》确立了他在评论界的严肃地位。1977年,荣获奥斯卡的《安妮霍尔》是伍迪艾伦创作生涯中最大的成功,这部具有极大野心的讽刺喜剧某种程度也是他的实验之作。但随后的《我心深处》却是一部使人联想到他的偶像英格玛?伯格曼的深沉的正剧。随后他重回喜剧路线,84年他向巴斯特基顿的代表作《Sherlock Jr.》致敬的《开罗紫玫瑰》成为另一部大受好评的作品。之后伍迪艾伦仍然在艾伦式的喜剧和伯格曼式的室内剧之间徘徊,但他在好莱坞的影响力却大不如前。90年代末期以来他在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推出的作品也没有了以往的犀利,而显得商业色彩过于浓厚,但“伍迪艾伦”作为一种喜剧形式的标识已然不可改变。伍迪艾伦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他原名Allen Stewart Konigsberg,父母分别是来自苏俄及维也纳的犹太移民。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父母常因此争吵,而敏感、神经质性格却成为他的电影的某种风格。1953年他进入纽约大学修习电影课程,但因为电影制作课不及格而休学。最初他是作为编剧进入电视界,而后又成为一个脱口秀表演者。他在自己的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很多时候都有脱口秀的风格。他因戏剧《Don’t Drink the Water》在百老汇的成功获得执导影片的机会。

伍迪艾伦的电影革命:

伍迪艾伦不再演自己的电影,就是“伍迪艾伦喜剧”的革命。在过去那种讽刺喜剧里,他的出现是一种策略,把自己变成唇枪舌剑的攻击对象,成为“当事人”,于是嘲人成了自嘲,这种特点构成了“第一人称”幽默,这种第一人称幽默就像他接受采访时的句式:“人们认为我是艺术家,因为我的电影总是赔钱,人们认为我是知识分子,因为我总戴着眼镜。其实我是小资产阶级,过着中流导演的一般生活”。这种“第一人称”的“嘲讽之嘲讽”在美国一用四十年,故事万变不离其中,成为伍迪艾伦电影铁打不变的的修辞方式。(他甚至把这种手法变成一种类型,在全球培养了许多艾伦电影迷。)一个人始终用一种方法创作,不是庸才便是大师,伍迪艾伦在向世人证明,他属于后者。他拍了那么长时间讽刺喜剧,无形中等于给自己保留了无数“处女地”,这些“自留处女地”时间越长,含金量越高,爆发力越大。终于从《赛末点》开始,伍迪艾伦开始了他的“第三人称”电影。看过《赛末点》,感到这种人称的变化对他的创作来说太重要了。当他把自己放进故事时,故事就是从“我”开始的,像打开一道闸门,犹太人的机智嘲讽汹涌而来,当他把这道门关上时,一切都变了,故事成了“他”,风格骤然变化,《赛末点》就是一部用“他”创作的冷竣、有节制、有控制力的正剧。

之所以把《赛末点》中娴熟的叙事手法成为“第三人称”电影,不仅仅因为伍迪艾伦不再扮演角色,也因为过去那种严重的主观介入感完全消失,这太不像伍迪艾伦了。观众在《赛末点》中很难察觉到导演的存在,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没有表现,伴随剧情发展,既没有内心独白,也没有人物之间的心理沟通,尤其是克里斯这个人物,从斯文的网球教练变成精密策划凶杀的罪犯,我们始终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到底是如何变化的。人物内心活动的缺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导演的主观介入,让这个很传统的道德故事,反而没有了那些常见的善恶判断的暗示。虽然伍迪艾伦避免自己在故事中的存在,但他在细微处的文章做得依然很足。比如克里斯、诺拉和克洛伊之间的口音区别,在这个关于跻身上流社会故事里,口音的地域色彩和地位色彩是很细腻的环节,克里斯极力掩饰的爱尔兰腔与性感的诺拉毫不伪装她的美国口音,性格对比在口音上就表现出来,这些有地域色彩和地位色彩的口音,让影片中几场关键的对话变得非常生动,人物之间隐讳、暧昧的关系立竿见影。克里斯对诺拉是爱情还是激情,在他与诺拉之间的几场激情戏的细节中就表露出来,他只是迷恋她的性感,但伍迪?艾伦的表现方式就是把文章做到最细微处:两个人的激情戏的几个细节,充分说明了这种关系:他们相互撕扯、狂抓、用领带蒙住眼睛、在对方的身体上涂抹油脂等等。

伍迪艾伦在形式上的唯一“花样”就是开场一个网球的慢镜头,画外音提示观众,命运变化好像擦网球,一切取决于偶然的幸运,这似乎是个俗套。但当故事进行到最后,克里斯杀害了诺拉,为销毁证据,他将房东老太的戒指抛向了泰晤士河时,故事到了“决胜局”,而那个飞向泰晤士河的戒指以慢镜头的方式,巧妙、严谨地呼应了开场画面,将气氛推向高潮。开场那种画外音加网球慢镜的手法,到这里成为剧情的一部分,成为一个精致的寓言画面:网球决胜局的偶然与命运变化之间的暗示关系,变成飞翔的网球与飞翔的戒指之间的具象关系。此时此刻,不再打网球的克里斯忘记了有擦网球的存在,他无法预知这枚戒指将怎样改变他的命运,观众也一样不知道这枚飞翔的戒指将如何决定性地改变了结局。

赛末点

电影赛末点对白:

克里斯(画外独白):有人说,“我需要运气多过实力”,他一定已经参透了人生。人们害怕面对这个事实,那就是人生的很大一部分要靠运气。想到许多事情无法控制是很可怕的。在比赛中有这样的一些时刻,当球击中网带,而这将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时刻。如果稍加一点运气,你就成功了,如果不幸的话,你就会一败涂地。克里斯:努力工作很重要,但我觉得每个人都害怕承认运气有多重要。我是说,科学家们似乎越来越多地证明,所有存在的事物都是偶然发生的,没有目标,也没有设计。

克罗伊:我不在乎,我喜欢享受每一刻。

克里斯:我很嫉妒你这一点。

汤姆:牧师们过去都是怎么说的?“绝望带来最少的抵抗”。这说法很怪,不是吗?

克里斯:我认为信念才能带来最少的抵抗。

克里斯:诺拉,这并不容易。但形势所迫,我只能开枪。你从不认识你的邻居们,直到危机时刻出现。你可以试着把我推倒在地毯上,然后继续反抗,你必须这样。不然,你就会被压制。

房东太太:那我呢,她的邻居呢?我和这件事根本无关。为什么要我这个无辜的旁观者作牺牲品?

克里斯:无辜者有时会被当作一个大计划的牺牲品,你是附带受害者。

房东太太:所以你自己的孩子也是。

克里斯:索夫克莱斯说过,“没有降生,或许是对所有人最好的恩惠”。

诺拉:准备付出代价吧,克里斯。你的表演太笨拙,破绽百出,肯定会被人发现的。

克里斯:如果我被发现并受到惩罚,那也是应得的。至少这里还有一点正义。一点点可以期盼的希望。

格格物
喜欢,就收藏到自己的地盘吧:

2 条评论了 “赛末点Match Point 伍迪艾伦”

  • 伍迪
    10 七月, 2011 18:27

    非常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赞! :oops:

引用

  1. 伍迪艾伦奥斯卡颁奖典礼演讲 | 后时代

我要扯淡: